再说澶州城附近的辽军,闻赵恒过河在城北(其实,他赵恒早回城南了),立即组织数千骑兵攻城,寇准指挥士卒迎击,斩获大半,辽军败退。
相持不几日,契丹统军萧挞览率军出营,巡按地形,他自恃骁勇,竟然临近澶州城观察。
李继隆部将张瓌,时任威虎军头,负责守床子弩。前文说过,宋朝床子弩射程可以达一千五百米以上,是冷兵器时代的高端武器。
床子弩的瞄准和击发都有专人负责,需用大力士使用巨型斧头砍断拉扳机的绳索,才能击发床子弩的扳机。使用床子弩的士兵,在宋军中是专门的一类,称为“床子弩手”,张瓌就是这类士兵的负责人。
张瓌的战斗敏锐性很高,在澶州城上看见城北不远处土山边有一队辽军,为首者盔甲鲜艳,旗帜特异,便暗中安排手下用床子弩瞄准该辽将,突然发射。
萧挞览正骑着高头大马,领着部将在澶州不远处,对澶州城指指点点,口沫横飞,不料,祸从天降。一支劲弩闪电而至,正中萧挞览额头,萧挞览来不及哼一声,翻身落马。萧挞览部下大吃一惊,扶起重伤的主将落荒而逃。当晚,萧挞览死亡。
澶州城的仗还没大打,先锋主将便惨死在澶州城下,这一打击令辽军上下震悚、士气大泄。
耶律隆绪和萧太后愁眉不展。此时王继忠第四次出来建言:“宋廷皇帝亲征,对方士气高昂。我军大将阵前殒命,士气低落,为今之计,和谈为上策!”
而这个时候,契丹不仅因为萧挞览阵亡,其他方面也遇到了瓶颈,辽军此次出兵,总的来说有点进展,一直打到了澶州,但也造成战线拉得过长的弊端,加上河北军民在寇准的指挥下,军民同心,坚壁清野,辽军的后勤补给非常困难。
同时,萧太后本身是位很务实的领导人,在出兵之前,她已经做好了“可战则打”,“不能打则和”的两手准备,尽管辽军进逼澶州,但几路大军一直磕磕碰碰,进展并不十分顺利。如今威逼澶州,却是孤军深入,恐难取得决定性胜利。
萧太后和耶律隆绪斟酌之后,听从了王继忠的建议,派使者入澶州城,转达了罢兵息战讲和的真实愿望,并再三强调,这次真“和谈”,同时停止用兵。
这正是赵恒的心中夙愿,赵恒当即回书,表示大宋也不喜欢穷兵黩武,愿与契丹达成和解,拟再派曹利用作为使臣,赴契丹军营,与辽国主洽谈议和事宜。
寇准在澶州城北听到消息后,急忙从北城赶回南城,向赵恒苦谏,称契丹已是强弩之末了,正是打败他们、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大好时机,此时讲和,前线将士的努力毁于一旦。
广信军杨延昭、安肃军魏能等主战派,这时也派人上书,称敌军人困马乏,军士气高涨,正该趁此良机,扼守各路要道,对敌围而歼之,然后再乘胜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
赵恒又陷入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