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军接连胜了辽军两场大战,是不是意味着辽军战斗力就不行?当然不是!很快,宋军就打了大败仗!在哪呢?在瓦桥关(河北雄县西南)!
“瓦桥关”位于河北平原中部,因地属古瓦桥,故名“瓦桥关”,它与东北面的“益津关”和“淤口关”,合称“三关”。
“三关”最初的作用,就是防范东北契丹族!唐代末年,东北部的契丹已经日渐强大起来。他们屡屡南侵唐朝北方边界,所以“三关”一带时有战争发生。
公元907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领导契丹人建立“契丹国”(后改为辽国),到了五代,契丹激烈向外扩张,“三关”更是战火不断。
公元924年,契丹悍然南侵后唐,进犯“瓦桥关”,占领后便赖着不走了。后来,石敬瑭为了自己私利,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瓦桥等“三关”便为契丹所有。
后周世宗柴荣接位后,有一平天下之志,对契丹用兵。意图夺回幽云十六州。公元959年,柴荣亲自率军伐辽,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中的瀛、莫二州和“三关”,柴荣并改瓦桥关为雄州,于是辽与后周开始以“三关”为边界,直到北宋建立,瓦桥关等“三关”成为北宋的北方边防要地。
再说辽国皇帝辽景宗耶律贤,对满城、雁门两次攻宋失利,感觉愤懑难当,决定亲征,公元980年十月,耶律贤率重兵在河北固安集结,再次大举攻宋,目标便是“瓦桥关”。
赵光义获得情报后,下诏给北方各路,增兵关南、镇州、定州,命诸军严密设防,阻截辽军南下。
到十一月中,赵光义思来想去还不放心,决定提高决战档次,下诏御驾亲征,亲率京师禁军赶赴“瓦桥关”增援。
可惜的是,赵光义的决定和行动太迟钝了。
十月底,耶律休哥的前锋军进展迅速,十月二十九日即将大宋边界重镇“瓦桥关”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