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雁门胜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辽国为雪满城之耻,命山西大同府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率兵10万杀奔代州(山西代县)雁门关,大举攻宋。

大宋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总理军民政)是杨业,此时驻守雁门关的宋军不足一万人。而且大部分是步兵,和辽军的势力根本不是一个等量级别。

杨业面对来势汹汹的强大辽军,身处如此凶险的局面,没有退缩,没有埋怨,更没有逃避,而是立即采取有效防御措施。

危难之处显身手,关键时候彰本色!杨业此役一战成名,成为北宋名将,他是怎么做到的?

杨业得知契丹大军南犯,立即派人到太原,向西北军统帅潘美报告敌情,并请求发兵为援。

杨业一边上报敌情获请救援,一边积极修筑工事、充盈守城武器,做好迎战准备。

但是太原和雁门关相距四百里,轻骑快马也需要一天一夜才能赶到,何况是大军出动?坐等援军肯定是束手待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军事名言,此刻很好的被杨业诠释。

因为他在北汉时期,经常和契丹联合作战,对契丹的作战方法、作战心理、战术运用异常了解!

杨业断定,辽军一路南下,沿途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必定骄横。加上雁门关守军不满万人,骄横的辽军必定不会放在眼里。

不主动出击,便被动挨打!有时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杨业决定出击,但怎么出击?这里面的学问当然丰富!杨业和长子杨延昭及其他部将仔细商议,最终敲定了作战方案。

杨业部署杨延昭带领主力步兵,依托雁门关天险地形,依靠大宋的尖端武器——远程弓弩,在正面坚守、吸引辽军行动。

杨业自己则亲率仅有的最精锐的三千骑兵,从雁门关西口出去,抄小路绕到雁门关北面,迂回到辽军后方,打算发起突袭,和雁门关正面守军形成对辽军的夹击态势。

战术确定完,为激励士气,杨业做了战前动员,各级将士在主帅的英勇气概和精神鼓舞下,士气大振。

之后,这些担负重大使命的骑兵,在杨业率领下策马飞驰出关,踏上热血沸腾的前线。

杨业率军出发不久,契丹大军前锋便到达了雁门关外。

接着,十万契丹铁骑漫山遍野,向雁门滚滚涌来。雄壮的马蹄声、战马的嘶鸣声、辽军的呐喊声汇聚在一起,在雁门关上空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