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军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上了岸,他们一旦上了岸,跨上了战马,就成了势不可挡的猛虎。重甲骑军巨大的冲击力,令金军挡无可挡,盾牌在狼牙棒或者重斧的砍劈下,几乎成了纸糊的。
赵诚在众人的护卫下也上了岸,真正踏上了大河以南的土地,让他有了脚踏实地之感,这就算是灭金之战十成完成了三成。
万军丛中,枪尖与箭步一起飞舞,鲜血与汗水一同迸发。勇猛的战士与大地亲吻,热血洒在了这异乡的土地。战鼓雷动,令观者的脉搏随之兴奋跳跃。陈不弃那如猛虎般的英姿在敌军从中忽隐忽现,背上还插着一支箭羽,赵诚正要命人去将他劝回,陈不弃却反手拔出背上的箭矢,又一次冲入金军之中。
“快逃啊!”金军有人见机不妙,首先返身逃命。这一跑就像是瘟疫,金军溃不成军,士卒将他们的长官也裹挟着奔逃。
赵诚寻思金军为何在此只有不足五万人马,这超出他和部下们原先估计。何进等人都陪着他站在高处,一边观战,一边眺望东西两边,他们还不知萧不离与郭侃两部人马进展如何。
“父王,快看!”赵松指着东边方向呼道。
东边方向,正是从河阳县过河的萧不离,他这一路人马极为顺利,只遇上少量金军。赵诚后来才知道,郭侃从上游长泉镇过河,却在上了南岸不久就遇上了大批金军的阻击,经过浴血奋战才赶了过来,而金军早有不下七万人在听到秦军真正攻来的消息时就溃散了。
赵诚当即决定几路人马分路追击,自己则在隶属于洛阳的孟津县暂时停驻,等等潼关方向的郑奇与张士达赶到,他们将送来大批粮草与攻城利器。
洛阳城又要面临着生死考验,凝固的黄河已经被秦军抛在了身后,无法保护这座曾饱经战火的古城。
第七十三章 烽火河南路(一)
洛阳的守将名叫强伸。
此人本是个无名小官,但名动整个大金国除了是机遇巧合外,也与他个人的才干分不开的。十年前蒙古人围洛阳,主帅率兵援汴,洛阳城空虚,强伸被百姓公推上主将的位置。强伸用三峰山逃来的二千五百名溃兵,修筑工事,激励将士,竟守了三个多月,逼得蒙古军不得不退走,可见事在人为,或者说危难见英雄。
这样的人当然要受重用了,强伸从一个无名小官就一再加官,赴朝做到了参知政事、同签枢密院事这样的高位。秋天时,洛阳官吏与百姓听说秦军要大举来犯,指名要求金国朝廷派强伸来主持洛阳的防务,完颜守绪便将强伸派了过来任行尚书省事、关河兵马元帅兼中京留守。
强伸虽名为关河元帅,他实际上只是负责洛阳一带的军事,他不认为黄河能够挡住秦军的脚步,金国朝廷将精力放在黄河防线并不可取,野战只会吃亏。所以强伸一上任,便组织百姓,在洛阳城外修筑起一道长一百里的外城,外城内外又广设屏障,谓之曰:迷魂墙。除此之外还修建了数道宽及数丈的堑壕,那迷魂墙就是用挖堑壕取的土方夯实而成,听说强伸还自制了大批的“箭鞭”、“遏炮”等武器,都是火器。
洛阳城的防守看似无懈可击,强伸也花了不少心思,准备长期固守。
赵诚领着左右将军,站在洛河桥附近遥望洛阳城,这座准备已久的雄城令他也感到棘手。然而赵诚并不急于攻洛阳,甚至还不打算攻打这座雄城。既然强伸做好了长期防守的准备,将自己与百姓还有从黄河沿线退入城中的溃兵关在城中,赵诚就成全强伸的心愿,围而不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