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主稳坐在中兴府,却不费吹灰之力,让所有人为他摇旗呐喊。”史秉直道,“我等自叹不如!”
史氏父子决定了,就立刻去办。史天泽写了一份奏折,命人往中兴府传递。不料,信使还未走出真定府,治下大大小小的官吏们都知道了史氏的举措。史氏是一个风向标,在朝廷大军与舆论的压力下,不到半个月内,各地诸侯纷纷上表,坚决拥护朝廷的所有利民政策云云。
赵诚在收到了史氏与各地诸侯的表章之后,当然十分高兴,温言宽慰表示具体削藩之策还在酝酿之中,群豪不必焦虑。
泰安九年(1240)春三月,就在朝廷与地方经过数月讨论准备实施削藩举措的时候,东平严实终于死掉了。
虽然生前权力广大,死后却带不走一点荣华富贵,他唯一感到幸运的是他得到了一个好死,还有秦王的承诺。其子严忠贞、严忠济等身着孝服赴中兴府报丧,赵诚亲自出城迎接严实诸子,当即授命长子严忠贞继承其父严实的爵位,又命严忠济掌东平兵权,其他诸子各有封赏,可谓是满门皆荣。赵诚命中书右丞吴礼兼行山东省事,代表他去东平祭奠严实,追封严实为鲁国公,谥“武惠”。吴礼代表朝廷坐镇东平,就地整顿吏治、清查户口、统计土地、平均地权。
与此同时,河北诸地也开始着手整顿。名士宋子贞、张德辉、李昶、姚枢及藁城董文炳等人先后被赵诚召至中兴府问对,一一授了官职,摇身一边,都成了朝廷或者地方的官僚。
这一整顿就不是一年半载可以完成的。首先是清查户口与统计土地,将田地无偿分给无地百姓耕种,当中有史天泽与张柔这样的人物,不仅主动配合,而且还要求朝廷用北方无主之地置换,这替朝廷省了不少赎买田地的银钱。
既然如此,赵诚就既往不咎,总会有贪官污吏曾经犯下罪行,朝廷只严惩了罪大恶极者,其余不问,这让许多人愿意配合朝廷的整顿。
整顿吏治,则是军民分开。领兵者不掌民政,管民者则应放弃兵权。有人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治理一方的料,朝廷的法度与监察又严格,那就主动辞职,当个富家翁,换来赵诚授予的爵位,也算是荣归故里。
至于兵权,因为领兵者失去了管民权,也就失去了搜刮百姓的权力,这就无法养私兵。赵诚命史天泽、张柔、张荣、王珍与严忠济五人,淘汰各自军中的冗员与老弱,转兵为民,授给土地,从事生产,余者就正式成为朝廷军队中的一员,所有粮饷与用度皆与他军相同,仍沿用先前将校,不分亲疏。赵诚这就加强了对非嫡系军队的控制,同时也让原有的将校安心。
这一番整治,是需要花钱的。度支司上表要行酝酿很久的《钱庄法》,因商人走东闯西经营买卖,总会因大笔钱财携带不便,因而设立钱庄就成了必须,但是冒然设立,也会造成祸患。泰安九年夏七月,赵诚敕令商贾设立钱庄,所有出纳应依《大秦会计录》规定,给储户提供朝廷规定的正式票据,一式三份,钱庄一份,储户一份,地方官府一份,皆有官员签章见证,否则官府不予保护。但是钱庄吸纳储金,需上交官府一定比例的准备金,以应付钱庄破产或者逃亡时赔偿储户的钱数。当然储户提钱时,官府需要返还这部分。这部分准备金朝廷实际上是不应该动用的,但赵诚挪用了这一笑钱。同时,官府又将若干盐引做为抵押,从商人手中换取了大量的资金,用于置换土地、发展民生、奖励生产。
同时那些大户们手中有钱,又有余力,借此机会,纷纷去燕云甚至辽东耕种或放牧,因为朝廷免税,这也有利于边疆的稳定与发展。而他们消费,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这次名为改善民生,实际是削藩之举,在此后的多年一直是大秦国朝野与百姓最喜欢谈论的事情。赵诚在这前前后后的诸多举措,不仅很好地稳定了河北及山东局势,以恩德怀柔天下,也让诸侯们心服口服地服从大局,因为赵诚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之下,没有秋后算帐。
因此,朝廷及赵诚个人的威望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再也没有人会怀疑赵诚的怀柔天下之心和他个人的智谋与手段。
当整顿内政诸多大事小事即将尘埃落定的时候,大秦国的臣子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大河以南,他们怀着赤诚之心要让自己的君王入主汴梁城。
在他们的心目中,女真人怎能有资格成为汴梁城的主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