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页

终究还是要由自己来担当救世主么?

带着自信、自豪而又无奈、黯淡的复杂心情,林恩仿佛投身于一场高难度的游戏任务,单凭自己的实力根本无法过关,必须保住己方的主力rg——这些家伙战斗力固然很牛,血却不够厚,扛不住敌人群殴猛揍,而敌人又偏偏“狡猾狡猾滴”。于是,自己不但要提供精确的远程火力,必要时还得扮演辛苦的清道夫角色。

有时候,想得太多也是空想,林恩收起对过往游戏生涯的些许眷恋,将全副精力投入到眼前的战斗之中。卸下仅剩十来发子弹的弹匣,装上随身携带的最后一个“双弹匣”,正好布鲁尔也爬上了“废墟之巅”。林恩低吼一声“让这些俄国佬回家种田吧”,以百米点射之王那舍我其谁的霸气开火了。

红外线望远瞄准器中,头两发子弹过去,一名反向阻击德军夜战部队的苏军士兵当即被干翻——简单的人体轮廓所做出的自然反应可不容易欺骗眼睛。林恩旋即微调枪口,两发命中了不远处的另一个俄国兵,他似乎是头部中弹,双手扬起、身体后仰的姿势略显夸张,于是斯人倒地之后,林恩冷漠地照着他上身补了第三枪,这才将枪口转向又一个目标。这些瞄准和射击的步骤听起来有些繁杂,但实际操作中,时间间隔之短,几乎都是在一瞬间凭直觉做出判断的。

废墟中的制高点频频射来致命的枪弹,有经验的苏军士官和士兵们自然不会无动于衷,林恩还没打光一个弹匣,突然看到连串暗红色的光点飞射而来,凭着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练就的快速反应能力,他当即作出了一个最简洁的躲避动作:低头。上身和臂膀顺势下压,突击步枪来不及完全收起,便只是枪口上扬,枪身和红外线探照灯瞄准镜下压,还在苏联人并没有类似的夜视装备,他们更多是凭着对子弹轨迹的判断来推测敌人位置,并以轻机枪和冲锋枪的连番扫射对一定面积内的区域进行平面式的清理。

子弹扫过身前的水泥块啾啾作响,林恩很不喜欢这种比金属刀叉刮瓷盘子还难听的声音,一旦避开敌人的扫射,他也不急于更换位置,而是迅速端枪瞄准,照着自己刚才一眼瞟见的苏军射手位置,找到了那些自以为移换位置就能躲开报复性射击的苏军士兵,精准地将其一一点名。

第128章 志同道合

只听得“咔嗒”一声脆响,林恩的最后一个双弹匣终于完成了它的战场使命。至此,林恩身上还剩下三个单独的弧形弹匣,外加零星子弹也就百来发792毫米口径中间威力枪弹,合在一起还不到两公斤重。想想后面依然漫长的道路,这些弹药怎么也不算多了。

经过两名配备红外线夜视装备的专职夜战兵联手绞杀,加上形成两面夹击之势的德军步兵,眼前这片区域的战斗基本上是尘埃落定,侥幸存留的几个苏军士兵根本无足顾虑。

这街口四角的废墟本来皆有苏军士兵布防,经过连番苦战,靠南的两角已消除了威胁。另外两个对角的苏军士兵虽然不在少数,但他们毕竟只有普通枪械和轻型迫击炮。在己方步兵的掩护下,“夜豹”和三号突击炮迅速驶过街口,沿着道路朝南一侧继续前进——随行的德军士兵们深知这两辆战车的意义,一旦发现有苏军士兵试图靠上前来投掷手榴弹或燃烧弹,他们便会奋不顾身地进行阻截。

匆匆召集起手下士兵,带上普通士兵装扮的高级战地女记者,林恩带队加入到了这支规模已经有明显缩减的突围部队之中。众人一边走一边打,穿过了最后一片城区,总算在苏军大部队赶来之前出了奥拉宁堡城区。

出城并不意味着安全,由于无法和己方指挥部取得联系,这支突围部队无从得知城南防线的状况——枪炮声趋于平息,有可能是德军守卫部队击退了苏军,也有可能是苏军占领了那里的防御阵地。

行至半途,两辆战车相继停下。只见“夜豹”的指挥官,一位穿着黑色装甲兵制服的年轻少尉,以及三号突击炮的车长,一名看起来约有三十岁的装甲兵士官,连同步兵之中军衔最高的两位——年纪大概四十出头的陆军上尉,以及或已过年过五旬的党卫军少校,凑在一起商量片刻,然后由党卫军少校转身询问道:“这里有夜战兵吗?”

林恩左右瞧了瞧,指望不上别人,便主动排开人群走上前去。

“第167夜间战斗小组指挥官林恩·加尔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