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页

浓重的黑暗固然遮蔽了肉眼视线,可不论是盲目扫射的子弹,还是闭眼投掷的高爆炸力进攻型手榴弹和多破片防御型手榴弹,对进攻中的步兵都是非常直接的威胁,而林恩他们即便时时刻刻盯着红外线夜视装备,也无法提前规避敌人的子弹,更无法识别出一枚即将爆炸的手榴弹。

既然偷袭不成,林恩当即更改战术,向士兵们下令道:“跳跃前进!”

在“吸血鬼”突击队的战术指令中,“跳跃前进”当然不是蹦蹦跳跳地前进,而是指在进攻过程中利用地形相互掩护,以“停-进-停-进”的方式突破敌人防御,而这种战术又被称为“步兵突击”。它最早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当时为了打破堑壕战的僵持,德军在一线部队挑选经验丰富的老兵组建了“风暴突击队”。进攻发起时,多个突击队利用堑壕、弹坑和一切可以利用的掩体交替前进,并充分运用迫击炮、手榴弹、冲锋枪和喷火器实施阵地突破,在西线最后几场攻势中屡次突破协约国军队的防御阵地,表现相当出色。只可惜在这场比拼耐力的战争中,得到美国参战相助的协约国一方最终熬到了胜利。

觅到一处只剩小半段的断墙,林恩停了下来。透过红外线望远瞄准镜,他可以非常清楚地观察到数十米外的目标。虽然多数人影都只有上半截,他仍然自信满满地点射猎杀。在几乎枪枪不离目标的情况下打了半匣子弹,本以为对面的火力会就此减弱,可在黑暗中飞射而来的子弹不但没有减少,看起来还增加了!

林恩心有不甘,但理解起来也很简单:苏军士兵基本是在依托掩体进行阻击的,自己打的不偏,可子弹飞行毕竟是需要时间。对方只要及时低头、伏身,完全有机会避开子弹。如此一来,隔着好几十米的点射效果自然要打上折扣。

以目前的战斗形势,拖得越久对敌人越有利。林恩脑筋一转,对不远处的同伴喊道:“安东,你带着大家在这里牵制敌人火力,小心推进!布鲁尔,你跟我从右侧迂回!”

不知不觉中,习惯于躬着腰行动的“卡西莫多”成了林恩最得力的帮手。两人迅即起身,避开苏军火力凶猛的正面,踩着大大小小的破砖烂瓦,翻过了高高低低的断墙残阶,跌跌撞撞地来到了一处坍塌的大型建筑前。林恩用红外线探照灯一扫,发现废墟顶部位置有两个若隐若现的残影。

“布鲁尔,掩护我!”

低声说罢,他将突击步枪斜着一挎,手脚并用地往废墟堆顶部爬。这是一场特殊的攀岩比赛,占据着废墟顶部制高点的敌人听到下面有了响动,随即探身而出以步枪和冲锋枪射击,暗红色的子弹在黑暗中划出极短的轨迹,打在水泥板或其他坚硬物体上迸射出微弱的火星。

哒……哒……哒……

听到身后传来44点射的清脆声响,林恩心里有底,便以满腔勇气地继续往上爬,并有意与敌人藏身位置错开一段距离。差不多和先前观察到的敌人位置高度齐平时,他停止移动,小心翼翼地端起突击步枪。从侧旁瞄准果然获得了更多的射击角度,等到其中一个起身开火时,他屏住呼吸,朝亮色轮廓的脑袋部位连射两发,红外线望远瞄准镜中的人影当即做出了一个向前扑倒的动作。

眼见同伴阵亡,废墟顶上的另一名苏军士兵马上以冲锋枪朝林恩这边扫射。林恩早有准备,迅即背朝下坐靠在瓦砾之中,这个位置正好有些许凹陷,帮助他顺利躲过了全部子弹,而下面的布鲁也尔及时开火,只听得那人发出一声闷哼,枪声停了。

无喜,无傲,林恩挎起突击步枪,左手拔出驳壳枪,右手帮着双脚在废墟上艰难爬行,并最终登上了这座废墟之巅——它高出地面也就两米略多,却能够对百米之内的大片区域形成俯瞰之势。

林恩瞅着红外线望远瞄准镜一看:数十名苏军士兵的位置一目了然。

找了个可以蹲着射击的位置,他顺势往更远处扫了一眼,“夜豹”已经越过了街口,并以车载机枪竭力压制对角的苏军阵地,而防御力较弱的三号突击炮远远跟在后面,时不时往敌人火力最密集之处轰上一炮。在强烈求生欲望的驱使下,先前遭到阻击的德军步兵们奋起进攻,只是他们的血肉之躯难敌苏军的枪林弹雨,好些人倒在了街口,还有些才越过街口就又被敌人压制在了沿街的废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