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舒苦思冥想许久,忽然心中一动,笔尖重重落下,这样写到:“文帝本是仁厚之君,故其道德义皆是从仁之来,向使文帝无此仁......”①
直到申时,谢舒才将前面的诗赋和经义写完,中午他只是草草吃了些自己带来的干粮,但丝毫不觉得饥饿,反而精神奕奕,再度打开策问的卷子。
这时离考试时间只剩下一个时辰了。
此次的策问和会试不同,除了第一道问的是经史,其他两道都是问的时务。
第二题问为治国之本的农业,事关农耕,第三题就吏治弊病等问良方,事关吏治。
这两道题都很有针对性地就国家的政策弊端提出了问题,这样的策提倾向之前姜鸿已经预测过。
而这两道题谢舒也不陌生,老师这些日子以来,在时政这一块,让谢舒花费的功夫最多。
士农工商,是民众之本,而吏治国政,更是社稷的基础。时策的意义除了能够观朝政的得失,也要知道百姓的疾苦,这才是策论和时务结合的意义,而非单一以经义为题。
谢舒在草稿上将要写的几个点都琢磨了一下,再下笔的时候,几乎没有停顿过。
等将所有的试卷都答完,谢舒仔细检查一番,确认韵律都写对了,格式也都正确方才作罢。
从考棚出去的时候,已是黄昏了。
天边云雾蒸腾,金灿灿的霞光熊熊燃烧,点燃了一道明亮不息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