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抗”。赵佶将京师禁军交付内侍威武军节度使梁方平,出守黎阳(河南鹤壁)。禁军步军都虞候何灌见手下兵力全调给了梁方平,自己成了光杆司令,忍不住对宰相白时中道:“金国倾国之兵,来势汹汹,锋锐难以抵挡,如今梁方平拥精兵在北,老弱病残留守京师。万一梁方平不能敌,我怎么善后,不如留些兵力守卫京都!”白时中不听。
二是“禅”。打算将皇位禅让给皇太子赵桓。但具体怎么操作,赵佶心中没底,毕竟在大宋朝,主动禅让,那是“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当然皇太子能先担责任监国,度过难关,那是再好不过了。所以派禁军先“抗”一“抗”,目的是为“禅”拖延时间。
三是“逃”。金兵进攻凶猛,前线频频告急,金军前锋离汴京只有十天路程了,留在京师是不安全了。可逃到哪里去呢?赵佶的目标是金陵。当然“逃”不好听,赵佶的用词是“东幸”!并让户部尚书出守李棁金陵,为他打前站。
赵佶在一两天时间内,瞬间想出了三条“妙策”,真是难为他了,如果他将全部精力放在治国理政上面,最起码也是中材之主,何至于成为亡国之君?
十二月二十一日,赵佶突然任命皇太子赵桓为开封牧。蔡攸是赵佶肚里蛔虫,立即摸到了赵佶的脉搏,这是要撂挑子的节奏啊!
蔡攸立即向赵佶推荐给事中吴敏参加国事讨论。当时执政大臣都在,吴敏问道:“金人违反盟约,举兵犯境,陛下有什么打算?”
赵佶苦着脸反问道:“是啊,应该怎么办啊?”
吴敏道:“当今之计,唯有下诏天下勤王。”
李棁道:“陛下欲东幸江陵,天下事你们为之!”
吴敏大怒道:“朝廷现在就想到放弃京师,这是什么道理?如果陛下要下达这种诏令,臣誓死不奉诏!”
白时中、李邦彦等宰辅大臣听了吴敏的话,都悚然而惊,不敢再附议让李棁去金陵。赵佶派遣李棁先去金陵的事只得暂且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