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用贤臣

庆历三年(1043年)三月,赵祯增设谏官,提拔欧阳修、王素、蔡襄为知谏院,余靖为右正言。这四人都是坦荡耿直的君子,世人称他们四人为“四谏”。

这年,由于李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四月,赵祯召西北统帅夏竦、韩琦、范仲淹回京。夏竦任枢密使、韩琦、范仲淹任枢密副使。

赵祯的任命书刚发下来,谏官欧阳修、蔡襄的弹劾奏章就递上去了,两人的意见很一致:“夏竦在陕西用兵,畏弱无能,不肯尽力,每次朝廷征求边境方略,夏竦都是用手下的言论来搪塞,直至陛下遣使亲临垂问督促,才勉强上陈\u0027十策\u0027。夏竦带侍婢巡边,差点引起兵变,影响极坏。李元昊曾出榜求得夏竦首级者,仅给赏钱三千贯,让外人如此轻视侮辱!如果现在重用,不是让边将寒心么?宰相吕夷简素知他为人奸诈,不肯让他进入两府与自己并列,此次退休,担心夏竦记恨才不得已推荐他为枢密使、入两府。陛下孜孜以求政事,用这样奸诈不忠的大臣,怎么谋求大治?”

御史中丞王拱辰也上疏道:“夏竦经略陕西,无功而返,骤拔两府,此举如何激励世人?”

召对时,赵祯还没有完全表态同意与否,突然想起身离开,王拱辰急忙上前扯住赵祯的龙袍不让走,反复陈说,赵祯无奈,只有同意。

这时朝中大臣都听说夏竦已经回到了京城,大家都担心他与赵祯见面诉苦,赵祯心一软,前功尽弃。于是余靖又上疏,添了一把火:“夏竦在边关,多次上表托病辞官,陛下诏命他枢密使,他立即从边关日夜兼程赶回京师,这是有病还是求官?希望陛下早做决定,不要让夏竦奏对,如果夏竦痛哭恳求,以此迷惑圣听,陛下不是要左右为难吗?”

第二天,诏命下达,杜衍为枢密使,夏竦改为知亳州。

同时,赵祯又增加富弼为枢密副使,富弼极力推辞。赵祯便改授其为资政殿学士兼侍读学士。

不久,谏官欧阳修、余靖又上言,认为另一参知政事王举正不称职,范仲淹有宰相之才,请求罢免王举正,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赵祯觉得有道理,王举正罢为知许州。

范仲淹听朝廷任命自己为参知政事,内心多少有些激动,终于可以施展胸中抱负,在历史的舞台上大显身手了。范仲淹兴奋之余,却又意识到了什么,觉得有点美中不足。

范仲淹待内侍宣读完诏书,却不肯接受参知政事的职位,范仲淹对赵祯道:“参知政事的职位怎么能由谏官推荐而得?臣还是愿意到西北边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