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旦内心万分不情愿,不过吃人嘴短、拿人手软,何况拿的还是皇帝的礼物,只得接受这个“光荣”使命。
天书下降,陈尧叟、陈彭年、丁谓、杜镐都以经义附和解释,唯独龙图阁待制孙奭上疏赵恒道:“臣愚钝无知,见识短浅。天有何书,又有何言?”
赵恒默然,赵恒为什么默然,不发脾气?因为心虚啊!
至此,王钦若的计划完美施行。从此,大宋进入了神奇虚幻的天书年代。
佐料:李沆做宰相时,王旦为参知政事,当时边境用兵,宰相、辅相有时候忙得不能按时进食。王旦喟叹道:“我辈什么时候能坐享太平,优游无事啊!”
李沆告诫道:“你还年轻,有点忧劳,可以作为警戒,以后四方安宁,朝廷就未必没有烦事!”
“澶渊之盟”后,王旦问李沆对此事的看法,李沆道:“好是好事,然而边患宁息,恐怕人主逐渐产生奢侈之心。”王旦当时不以为然(这事《宋史.李沆传》记载,但此事明显不可靠,李沆死于公元1004年七月,当时宋辽尚未结盟)。
李沆又经常将四方水旱盗贼的小事上奏真宗,王旦认为如此细事不应该让皇上烦心。
李沆道:“皇上年少,我们做臣子的,应该让他知道治国的艰辛。不如此,他血气方刚,纵使不流连声色犬马,也会生出土木、甲兵、祷祠等事来,我年纪大了,看不到那番场景,未来王参政忧心的就是这些事啊!”王旦仍不以为意。
李沆死后,赵恒果然认为契丹已和,西夏归降,四方太平,于是在王钦若、丁谓的支持下,封泰山、祀汾阴、大修宫观、搜求以往的典章制度,忙得不亦乐乎。王旦想劝谏又上了贼船,想辞职又觉得赵恒恩遇太厚,不忍心,此时才真正体会到李沆的远见卓识,经常感叹道:“李文靖公(李沆死后谥\u0027文靖\u0027)真圣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