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书下降后不久,公元1008年三月,一千二百名兖州(泰山管辖地)的父老乡亲,赶到开封上访,他们上访,并非有什么过分要求,而是请求皇帝赵恒“封禅泰山”。背后的推手是谁,不难猜测!
三天后,兖州和各地进士八百四十人到京城请愿,也是希望赵恒“封禅泰山”。赵恒依旧没有明确答复。
十多天后,王旦在王钦若的撺掇下,不得已率领文武百官、诸军将校、藩夷、僧道、年高德劭者共计二万四千三百多人,连续上表四次,请求赵恒御驾泰山,举行“封禅泰山”仪式。
臣民上表四次,赵恒就假意推脱了四次。三月底,王旦等人第五次上表时,赵恒才装模作样地问“三司使”丁谓:“如果‘封禅泰山’,朝廷经费够不够用?”
丁谓回答简略道:“大计有余!”
四月初,赵恒批准了王旦等奏请,下诏十月“封禅泰山”。于此同时,赵恒又下诏,命翰林学士会同太常寺官员详细议定“封禅泰山”仪式、程序、制度、。
第二天,赵恒封知枢密院事王钦若、参知政事赵安仁为“泰山封禅经度制置使”,王旦为“封禅大礼使”,冯拯、陈尧叟分掌“礼仪使”。这些临时为“封禅泰山”而拟定的官职名称,都是别出心裁、别致有趣得紧啊!
五月初,王钦若又上言:泰山醴泉(甘泉)涌出,锡山苍龙(青龙)再现。“醴泉出”很正常,不过是泉水涌出而已,比较容易操作。可是,“苍龙现”是何等魔术?真是难为了王钦若!总之,“天书”降临后,好事连台,祥瑞一波接一波!然而 ,这不是最精彩的,更加精彩的还在后头。
赵恒下诏决定到泰山封禅后,曾专门密谕王钦若,说又梦到神人提醒自己神人将“赐天书于泰山”。
王钦若心神领会,再创辉煌!
事前由于泰山“醴泉出”,王钦若组织人手到泰山建“醴泉亭”。六月初,参与建设“醴泉亭”的木工董祚,在“醴泉亭”之北见有黄帛飘曳在树林里,黄帛上有字,董祚不认识,立即报告监工的“皇城使”王居正。
王居正走进树林,见黄帛上赫然是真宗赵恒的大名。急忙报告王钦若,王钦若闻讯赶来,亲手取下,大张旗鼓迎接到“社首山”(山东泰安西南,以前的封禅所在地),此时赵恒接到奏报,即派遣中使赶赴泰山。
双方在社首汇合,王钦若恭恭敬敬地将黄帛转授给中使,中使一干人将黄帛护送至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