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谈影响

一,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此后宋辽两国睦邻友好、礼尚往来、互通使者,有记载的使者互访竟达三百八十多次。

合约签订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建立榷场,开放贸易。

从此,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陆续传往辽国。同时,北宋用香料、犀角、象牙、茶叶、瓷器、漆器、大米和丝织品等,交换契丹的羊、马、骆驼等牲畜。

双方的关系最后发展到,辽国边境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界赈济契丹灾民,后来,宋真宗赵恒崩逝消息传到辽国时,辽圣宗耶律隆绪“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很是感怀这位友好的兄长。

史书说,“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之间“生育繁息,牛羊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双方边境,牛羊遍地,不分彼此,即使上了年纪的白发老者,也不知道战争是什么状态。

二、宋辽双方都节省了军费开支,减轻了人民负担。

从宋朝来说,往年由于战争,每年用在边境的军费开支在千万两以上,如今每年仅花费十万两,为平常的百分之一,减轻了朝廷赋税压力。而且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造成民众过量的徭役,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平安。

三、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当然这一点是我们现在历史学家总结的,当时的文武大臣,谁知道“民族融合”是个什么东东?

总之,用一纸“和约”换来百年和平,这在古今中外历史上都是少有的。一百年在滚滚历史洪流中,时间不能算很长,但是在一朝一代来说,却是相当长久的。

凡事都有利弊,长期的和平,让宋辽双方都疏于战事,兵备松弛,最后双双被后起之秀金国灭亡。我们学史,既要从中吸取教训,更要铭记教训。任何年代,军事实力都是国家的根基,没有军事实力筑基,再坚固的高楼大厦也会轰然倒塌。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前车之覆、后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