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文我们可以看出,宋辽两国“澶渊之盟”的过程,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前后经历了两个多月时间。
“澶渊之盟”的过程,也是一个“边打边谈”的过程。而其中的主要促成者是王继忠、曹利用。决策者则是辽国的萧太后、耶律隆绪,宋朝的真宗赵恒。
但是笔者认为,“澶渊之盟”的真正奠基者则是寇准。纵观古往今来的历史,“和谈”往往都是建立在武力基础上的,没有军事实力作为支撑,“和谈”无疑是空中楼阁。寇准力主赵恒亲征,鼓励士气、激励军心、指导军民顽强抵抗,让辽国看到了宋朝的强大实力,感觉到了宋朝的抵抗决心,才会经过多次试探以后,最终甘心真正坐下来友好“和谈”!“和谈”,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
让我们再重新简单捋一捋“澶渊之盟”的曲折和谈过程。
最初在九月,契丹在王继忠的建议下,向宋朝发出“和谈”信息,赵恒接收信息,尚不能确定真假,来不及回复。双方将士没有领会各自最高层的意图,在前线闷头开打,结果应该说互有胜负。这是契丹的第一次试探,没有成功!
十月,王继忠力劝“和谈”,辽国再发出“和谈”信息,此次,赵恒在毕士安的鼓励下,接受信息,派出曹利用为“和谈”使者,同时勉强接受寇准的规劝,下诏准备亲征,做好了边打边谈的两手打算。
首次“和谈”,契丹要价太高,双方不欢而散,“口上功夫”未分高下,接着又“手上功夫”见真章。还是输赢各半,不相上下,战局犹如棋局,和局最让双方精疲力尽。
十一月,赵恒亲征,抵达澶州,宋军士气高昂,契丹先锋大将萧挞揽未战先亡,战争形势逐渐有利于宋军,辽国萧太后和耶律隆绪见势不妙,最终下定决心“和谈”,第三次派使至宋,表达真实和谈意图,请求赵恒派使“和谈”。
双方你来我往,经过几轮谈判,几次互派使者,最终订立条约,确立盟好,握手言和!
从整个“和谈”过程来看,萧太后是迫不得已,赵恒是诚心至上。但是从以后近百年的发展态势来说,契丹派使“和谈”尽管是迫于无奈,但也是真实意思表示。
“澶渊之盟”的签订,对宋辽两国双方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