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宽执政

赵光义在执政方面,继承了宋太祖的总路线、总方针,比较宽松和敦厚。大臣、武将不是十恶不赦或者谋逆大罪的,能不杀的尽量不杀。

像违抗诏令造成前线战场失利的曹彬、李继隆、刘廷让等等,都没有下狠手,只是象征性的贬官,过后还重新启用,这在其他朝代是不可想象的。

赵光义曾对宰相吕蒙正道:“人人都有缺点,弊病就像老鼠洞穴,怎么堵塞得住?只要消除特别突出的就可以了!”

吕蒙正恭敬回答道:“小人的虚伪,君子了然于胸?只要大度宽容,事情就好办了!”

赵光义非常首肯吕蒙正的观点,怀着“宽容大度”的方针,争取、笼络了大批官员,成功的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建设。

赵光义不仅对官员如此,对宗教的态度也是十分宽容。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对道教更是另眼相看。

佛教当时在南唐、吴越、后蜀等割据国中非常盛行,宋朝收复这些割据势力后,佛教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赵光义认为佛教劝人从善,裨益政治,有利统治,因而有意提倡。

公元980年,赵光义敕令内侍张廷训主持重修五台山上的真容、华严、寿宁、兴国、竹林、金阁、法华、秘密、灵境、大贤等十所佛寺,并铸造金铜文殊像,安置于真容寺。

同年,赵光义诏令峨嵋山白水寺高僧茂真重建集云、卧云、归云、黑水、白水等寺,又铸造普贤菩萨铜像一尊,重达六十二吨,供奉于白水寺,也就是万年寺。

赵光义鼓励修建寺庙的同时,在京都开封设立译经院翻译佛经。由于赵光义的提倡,佛教得到比较大的发展。

宋朝初期,全国佛教徒不过六七万,到赵光义时期,增加到二十多万,翻了几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