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自公元964年正月到公元973年八月,一直是宰相,整整十年时间,而且是独相,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加上赵匡胤对他确实异常宠信:赵普得病,赵匡胤亲自上其府第看望,而且不止一次;平时,赵匡胤闲来无事,也会心血来潮幸赵普府邸慰问,赏赐财物;公元967年,赵普母亲病故,按理赵普需要弃官“丁母忧”(为母亲守丧三年),赵匡胤隔了几天就下诏让他起复(未满期而奉皇帝诏令复职)。
不过,人随着环境的改变,总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特别是在权力这种特效催情剂的作用下,很少人会例外,赵普当然也不能免俗。
赵普尝到了权力的无穷魅力。做起事情来就很专横霸道,群臣都很忌惮他。
随着时间推移,赵普的所作所为让赵匡胤逐渐产生不满,最终总爆发,罢免了他的宰相职务。
公元971年,三司使赵玭揭发赵普走私秦、陇地区的木材,建筑自己府第,赵匡胤大怒,先是想下诏驱逐赵普,被王溥劝解了,赵匡胤先将赵玭贬到汝州。
公元972年,赵普儿子娶了枢密使李崇矩的女儿,这事本来很正常,可不正常的是,赵普与李崇矩都身居显位。
李崇矩是接替赵普为枢密使的,也就是说,公元964年正月十二日,同一天,赵普从枢密使任上位做宰相,李崇矩从三司使任上位做枢密使。
按照惯例,宰相、枢密使每次在长春殿等候皇帝召问,都一起在值班的房舍等候;
以前一个是宰相、一个是枢密使,各有各的权,相互难免顶牛。现在两人是亲家,一家人了,两人坐在一起,一个眼神都含有诸多微妙信息!
那真可谓是:巨头碰头,地动山摇!
赵匡胤坐不住了,便命宰相和枢密使在长春殿等待召见垂询时,必须分开在两室等候。
就是这样,赵匡胤还是不放心。恰好李崇矩门人郑伸,诬告李崇矩受贿。九月,李崇矩离开中枢,出任镇国军节度使。
公元973年初,赵匡胤到赵普府邸溜达,见赵普内屋檐下走廊里放着十个大木桶,不明所以,问赵普,桶里装的什么东西?
赵普回答说,是吴越国主钱俶刚送来的海鲜。
赵匡胤一听,来了兴趣,说,海边送的货,肯定新鲜无比,便想大快朵颐,命人打开,结果一看,桶里全是金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