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讲政治(中)

古代帝王用人,首推“忠心”二字。赵匡胤当然不会例外。

众所周知,相对其他帝王的霸道及暴虐,赵匡胤对臣子的态度则宽容的多,可这种宽容,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忠心”!赵匡胤对大臣的态度,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在要求“忠心”前提下的宽容。

赵匡胤宽容大臣的例子很多,最显着的便是对后周君臣的态度方面。

比如对后周小皇帝、太后等,一直养他们到老。从未想到将其谋害,就连小皇帝后人,也一直礼遇有加。这可真是历朝历代的特例。

对后周三位着名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仍留任三人为宰相,起到了稳定政局、安抚人心的作用,同时可以利用他们处理政务得心应手的熟练程度,使朝廷政务顺利延续,不产生迟滞。

赵匡胤此举,可谓深谋远虑,一箭双雕!

建国初期,因为政治的需要,让他们三人整整做了三年宰相。

三年当中,赵匡胤对他们十分优待,加官进爵,屡有封赏,三人也乐于合作。

特别是范质,不仅带头废除了宰相“坐而论道”的制度,史书说他“下制书、诏书从没有逾越规矩,任命刺史、县令,都是以当地民政为急要,派遣使者巡查民田和按察刑狱等,都要亲自接见,确实能体现天子忧劳勤勉之意者,才下派出去。世称\u0027贤相\u0027。”

总而言之,一句话:他们位置摆的对;两个字:忠心。

所以,三人稳稳地当了三年多太平宰相,直到公元964年初,此时国内政局完全稳定了,三人的宰相位置也该出让了,这也是政治的需要!

因为对赵匡胤,还有比他们更忠心的人,他就是赵普!

实际上,宋朝初期,所有的军国大事,都由赵匡胤自己和心腹、幕府旧臣赵普谋划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