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赵普做着宰相的事,没有宰相的“名”和“位”,“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那是奶牛。对于人来说,这不公平!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赵普也是主要的策划者。但是刚建国时,赵匡胤仅让赵普担任枢密直学士。
第二年(公元961年),赵普升迁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
962年,赵普便担任了枢密使,这是宋朝执政首脑之一,但还不是宰相。
964年正月初,范质等三位宰相第三次一同要求辞职。
公元963年底,三位宰相已经受到赵匡胤暗示,是时候该将宰相位置让一让了。这话老赵是怎么说的,我们不得而知,但三位宰相都接收到了老赵的信号!
这年十二月,三人上疏要求辞职,赵匡胤为了避免过河拆桥的嫌疑,没有立即批准。几天后,三人又提出辞职,赵匡胤还不批准,
此后,宋王朝的大臣辞职,需要三番五次才能被批准,也就成了套路。
直到第二年正月初十日,三人第三次提出辞呈,赵匡胤这才下诏,以范质为太子太傅、王溥为太子太保、魏仁浦为尚书左仆射,他们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或“平章事”,即宰相职务)算是正式被罢免了。
十二日,赵普被任命为宰相,也就出现了前文“佐料”里所说的,任命敕书没有现任宰相署名的难题!
赵普做宰相后,赵匡胤更是将他作为左右手,事无大小,都要找他咨询讨论决定。
四月,赵匡胤觉得赵普一个人做宰相太辛苦,便想到为他配几位副手,但他武将出身,说难听一点:大老粗一个,学识有限,想不出什么这“副宰相”用什么名称。抓耳挠腮之余,召来翰林学士陶谷。
“历代比丞相低一等的有哪些官职?”赵匡胤劈头就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