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泛坚信,真正的民族大融合应建立在平等与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并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他深刻理解,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往往伴随着战争与征服,而这种融合方式常常给被征服的民族带来深重的苦难。
因此,他主张在尊重各民族文化与传统的同时,通过贸易、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等和平途径,促进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与融合。
张泛计划将这一理念融入他的内政政策制定中,并将其体现在对外的外交策略上。
这不仅是基于张泛慈悲胸怀的本心,也是基于现实情况的明智选择。
纵观历史长河中,无论是秦始皇派遣大军北伐匈奴,还是汉武帝的多次征讨匈奴,亦或是唐太宗消灭东突厥,唐高宗征服西突厥,还是明成祖朱棣五次征战漠北。
尽管中原王朝在一段时间内,压制甚至消灭了草原部落,但草原部落却如同野草一般,春风一吹又重生。
张泛深知,历史上的征服与战争虽然在短期内看似解决了问题,但长期来看却埋下了仇恨与不信任的种子。
他相信,只有通过平等对话和文化互鉴,才能实现持久的和平与共同繁荣。
因此,他倡导建立一个包容性的社会,让不同民族的人们,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共同为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然了,这不意味着,张泛就会放弃武力威慑,手中有兵马不用,和没有兵马是两个概念。
面对普遍具有慕强心理的草原部落,唯有具备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促使他们进行真诚的对话。
换言之,只有真正地使他们屈服,才能赢得他们的顺从,进而实现真正的和平共处。
当然了,张泛也不会妄动刀兵,无故攻伐任何一个草原部落。
正如近代一位老帅所说那样,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
没有人是嗜血狂魔,非得杀人不可。
草原各部落之所以屡次犯边,大多所求不过是钱粮罢了。
在张泛的规划之中,拟于幽并两州边境地带设立榷场,明确指定交易的时间与地点。
这些榷场均配备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与规章制度,商贾须在榷场官员的监管之下进行贸易活动。
张泛在明确了策略后,立即通知了徐晃和管亥,指示他们协助天枢商会和新成立的代郡商会,在天枢城和代郡边境各自建立一个榷场作为试点。
徐晃和管亥迅速响应,与两大商会紧密合作,共同选址、规划,并着手准备建设榷场所需的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