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金色的阳光洒满了皇宫,一座崭新的院落却在往日的宁静中,透着一股勃勃生机。这里便是郭凌峰连夜命人收拾出来的文学馆,高悬的牌匾是其亲笔题写,苍劲有力。
几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缓步走进院内,看着院中新栽种的绿竹和雅致的石桌,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他们都是郭凌峰亲自邀请而来的文化名人,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极高的造诣。
“诸位先生,请!”郭凌峰热情地将老先生们迎入正厅,“朕已命人备好了笔墨纸砚,诸位可在此尽情挥洒才情,朕也希望能时常来此聆听教诲。”
“皇上言重了。”一位老者捋着胡须笑道,“老朽等人定当竭尽所能,为皇上培养出一批栋梁之才。”
随后,一批年轻的学子也陆续到来,他们大多出身贫寒,却都怀揣着文学梦。在文化名师的悉心指导下,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创作热情高涨。
文学馆内,时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时而有热烈的讨论声,笔墨飞舞间,一篇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作品跃然纸上。这些作品,有歌颂百姓生活的,有针砭时弊的,也有天马行空,充满奇思妙想的,无一不展现着这个时代年轻人的活力和创造力。
“好诗!好诗啊!”一位老先生手持一篇新作,忍不住拍案叫绝,浑浊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然而,就在文学馆欣欣向荣之时,宫外却有一顶轿子在夜色中悄然驶入了一座幽深的府邸……
夜色深沉,仿佛一块巨大的黑幕笼罩着皇城。轿子落地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从轿中走出一位身穿官服,面色阴沉的中年男子。他正是当朝御史大夫,以严苛古板着称,是朝中保守派的代表人物。
“老爷,您可算回来了。”一位管家模样的老者迎上前,低声说道,“那些言官又在皇上面前告状了,说……”
“说文学馆是歪门邪道,蛊惑人心,要皇上取缔,是也不是?”御史大夫冷哼一声,打断了管家的话。
“正是如此。”管家点头哈腰,脸上带着一丝担忧,“老爷,您看这该如何是好?”
“哼,皇上还是太年轻啊,被那郭凌峰的花言巧语蒙蔽了双眼。”御史大夫沉声说道,“明日早朝,老夫定要让皇上明白,这文学馆不除,必将动摇我朝根基!”
翌日清晨,朝堂之上,气氛格外凝重。御史大夫率领一众言官,言辞激烈地抨击着文学馆,声称其宣扬的思想与传统背道而驰,会引发社会动荡,要求皇上立即关闭文学馆,严惩倡导者郭凌峰。
郭凌峰站在朝堂之上,听着这些言官的指责,心中毫无波澜。他知道,这些人并非真的关心什么国家安危,只是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罢了。
“诸位爱卿所言,朕并非没有考虑过。”郭凌峰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但朕认为,文学并非洪水猛兽,它可以陶冶情操,启迪民智,也能反映民生,针砭时弊。朕建立文学馆,正是希望能够弘扬我朝文化,培养人才,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读书识字,为国家效力。”
“皇上,您说得轻巧!”一位言官站出来,高声说道,“如今这文学馆里,都是些什么人?都是些出身低微,毫无学识之人,他们懂什么治国之道?让他们读书识字,只会让他们心生妄念,扰乱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