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早朝,金銮殿上气氛肃穆,却暗藏着一股山雨欲来的压抑。郭凌峰满怀期待地将文化复兴计划昭告天下,话音刚落,便有几名官员站了出来,为首的正是吏部尚书王大人。
“皇上,臣等以为,举办文学比赛、艺术展览,耗费巨大,实乃乱纪之举!请皇上三思!”王大人义正言辞,身后几人也纷纷附和,一时间反对的声音充斥着整个大殿。
郭凌峰眉头微皱,他知道改革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却没想到阻力来得如此之快。“王大人此言差矣,”他语气平静,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自古以来,文治武功,相辅相成。如今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正是我朝文化发展的大好时机。举办文学比赛、艺术展览,不仅可以提升国民素质,更能彰显我朝盛世之景,何来乱纪之说?”
“皇上,治国之道,在于安民富民,而不是沉迷于这些华而不实的玩乐之事!”王大人毫不退让,“举办这些活动,劳民伤财,百姓怨声载道,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
“王大人,你这是在危言耸听!”郭凌峰猛地一拍龙椅,站起身来,“朕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百姓,为了大梁的千秋万代!文化复兴,利国利民,尔等为何如此执迷不悟!”
“皇上息怒……”王大人还想再辩,却被郭凌峰凌厉的眼神逼退了回去。大殿上的气氛剑拔弩张,百官噤若寒蝉,这场朝堂之上的辩论,似乎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狂风暴雨……
就在这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悠扬的笛声,那声音清越激昂,带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传遍了金銮殿的每个角落……
悠扬的笛声如同一股清泉,注入凝滞的朝堂之上。郭凌峰眉头一舒,寻声望去,只见殿外广场上,一名布衣青年正闭目吹笛,他指尖翻飞,笛声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沉婉转,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这是何人?竟敢在金銮殿外喧哗!”王大人怒斥道,却被郭凌峰抬手制止。
“且慢,”郭凌峰走到殿前,俯视着广场上的青年,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为何在此吹笛?”
青年放下手中竹笛,恭敬地跪拜道:“草民李青,是一名民间艺人,今日听闻皇上要复兴文化,心中激动,特来献艺,以表达对皇上的支持!”
李青的话音刚落,广场四周便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百姓们自发地围拢过来,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充满朝气的少年,也有抱着孩子的妇人,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和喜悦。
“好!好一个民间艺人!”郭凌峰朗声笑道,“你且说说,你都精通哪些技艺?”
李青站起身来,自信地答道:“回禀皇上,草民不仅精通笛子,还会吹唢呐、弹琵琶,还会舞狮、变脸,这些都是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技艺!”
“好!好!好!”郭凌峰连声叫好,他转头看向王大人,问道,“王大人,你看到了吗?这才是真正的民间艺术,这才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的文化瑰宝!”
王大人脸色铁青,却无言以对。他万万没想到,一个普通的民间艺人,竟然能得到皇上的如此赏识。
然而,王大人并不甘心就此罢休。他深知,要阻止郭凌峰的文化复兴计划,就必须从根本上切断民间艺术的传播途径。
于是,一道禁令在京城传开:所有民间艺人不准在街头巷尾表演,违者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