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皇帝要恢复科举之事,奉天殿内的文官集团尽皆支持,他们都是从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这才走上大明朝的权力中枢的,因此对此事都极为重视和热切。于公来说,这关系到隆武朝廷的选官任官制度走上正轨;于私来说,这也事关在场衮衮诸公的家族利益,谁不希望自己的家族子弟能进士及第、入朝为官呢?
反倒是武夫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们更在意的是,有功将士的封赏问题。
对此,皇帝当然心知肚明,他看向了武官班列。
当先一人,三品绯红大袍,衣袂飘飘,正是易政道易司马。
大都督孙稷侠征战在外,留守大都督府的左司马易政道就担负起了入朝的重任。他也不含糊,当即向皇帝呈递了第一份东征功臣名单,这是三日前,孙稷侠着急脚递急送至大都督府的,易政道正好趁此机会亲呈御前。
秉笔太监陆乾将这份名单从易政道手中接过,然后小心翼翼转呈隆武帝手中。
皇帝将名单展开一看,上面的人名不多,但每个人的名字后面都列好了其功勋战绩,以及拟拔擢的官职。
隆武帝仅是过了一道目后,便将这份孙稷侠亲笔写就的恩赏名单,全部同意。
其中,项戈就任浙江巡抚,杜怀仁为浙江总兵官;
李定国任安徽总兵官,暂领江北军政诸事。
福建方面,免去郑芝龙的总兵官职,以其子郑森继任,并任命吴闻礼为福建巡抚。除此之外,隆武帝还特地赐名郑森“成功”二字,以彰其徳。
眼见皇帝这么爽快同意,易政道倒是松了一口气,他还真怕卡壳,毕竟这些日子他一直在观察朝廷的风向标,对皇帝的心思,亦进行了一番揣测。
易政道却是想岔了,谁是谁非,隆武帝心中自有一杆秤。况且孙稷侠呈递上来的这份拔擢名单,名为恩赏,实为契合东南方战局之需要,皇帝当不至于耽误正事。
朝会进行至此,无论是组建京军、微调部阁大臣,还是重开科举、封赏有功将士名单,四大事项推进的都很顺利,内阁首辅何腾蛟、都察院左都御史张慎言等重臣都没有站出来反对,隆武帝心情一时大好,这林林总总一大堆,算是将他旬月以来积累的政务做了个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