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鼎足之势

这一步棋旨在应对清军于乌江关设置的江北大营之威胁。

紧接着,孙稷侠又授前军都指挥使杜怀仁为浙江总兵之职,统领前军驻防浙江,防范清军于秣陵关江南大营之威胁,伺机而动,窥视常、苏二州。

在明军收复浙江之后,兵锋直指满清所谓的江南省地区,而常州、苏州这两座重镇,成了明军与清军对峙的最前线。常苏两地清军,畏惧明军攻势,城内风声鹤唳,惶惶不可终日。

有鉴于这两大战区地域辽阔,而兵力又相对不足,孙稷侠遂允两位总兵,将手下兵力再各自扩充六个营的兵马。

新扩充后的“徽军”和“浙军”兵力将各自达到五个军三万五千人的规模,而这两大战区兵马加起来,将达到七万人。

这七万人可不是那种揭竿子的乌合之众,而是接受孙家军正规训练,用精甲、钢刀、火枪、震天雷等军械武装起来,其精锐骨干又经历了战火洗礼的正经官军,其战力绝对远超左良玉、刘良佐、田雄之流。

孙家军一下子扩充了十二个营的兵马,整体实力自然是要再上一层楼,至于随之而来的经费问题嘛,孙稷侠也是颇有一番考量。

这新光复的浙江、江北和福建之地,暂时还没有纳入朝廷的赋税体系,孙稷侠便把主意打在了这个上面,想从这三省之地中,筹措军费,度过这一段困难时光再说。他估计只要再过个把月时间,海晏商会就会有产出,反哺军队。到那时候,财政状况就会逐渐好起来。

说到军饷问题,孙稷侠对朝廷和兵部的做法,俨然产生了诸多不满。自己十万大军东征清军,抗击鞑虏,朝廷迄今为止,居然仅拨付了三十万两军饷给自己,这点军费,只够大军一月之用,还得是勒紧裤腰带那种过法。

要知道,当年弘光朝廷拨付给江北四镇的一年军饷总额数,可是达到了两百五十万两左右。而且,那还是在没有发动军争的情况下。

而据其盘算,这两年隆武朝廷的实控疆域扩大了三倍有余,再加上新政改革,户部的农、商手工、关榷等税赋收入大幅度上浮,朝廷的年财政收入应该达到了五百万两白银左右。然而,根据左司马易政道的数据,这一年里朝廷拨付给大都督府的军费,不到七十万两。

这差距,简直是云泥之别……

既然财政收入增加了,为何没有增加军费开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