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鼎足之势
“秋日宴”过后,孙稷侠于浙江巡抚衙门内,召开军议,着手东南战事的善后工作。
由于清军在江西、浙江、江北等地战事中,损兵折将、接连失利,各部清军的士气均下降到冰点。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多铎和洪承畴,亦不敢再轻易出击,若是被明军寻到战机,攻陷江宁(南京)的话,那么清廷在江南之地的局势,将会彻底崩坏,他二人将会背上沉重的战败责任。
既然不能攻,那就只能守了。
于是在洪承畴的六字真言建议下,多铎采取了以守代攻之策,用“筑硬寨、打硬仗”的战略方式,来顺应江南战场形势的转变。
八月,多铎在秣陵关建立江南大营,并以满洲正蓝旗参领希尔艮领五千满洲骑兵,加之江苏绿营提督李成栋所部三万人马驻扎于此,用以防御浙江方面之明军;
同时,多铎吸取了先前征讨安庆失利的经验教训,又在长江北岸的战略要地,和州乌江关设置江北大营,并以护军统领扬善、恭顺王孔有德两部,合计三万人驻守于此,用来防御从长江上游下来的明军水师。
多铎自率两万清军驻扎江宁城,与江南、江北两大营,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他自信只要两大营不失,足以保江宁城安枕无忧。
明清两军大战三个多月,清军士气低落,明军这边虽然打赢了几场大战,但是其自身情况,也不容乐观。
师老兵疲、钱粮紧张便是明军的现状,而且许多主力部队,伤亡都非常严重,急需补充兵员和进行休整。
在这种状态下,明军也无力再去撞清军的铜墙铁壁了。
杭州的这场军议,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应对明清两军之间,攻守形势的转变,而进行相应的战略战术调整。
而为了固守现有战果,防范来自清军两大营方面的威胁,同时也是为了将来光复南京做好准备,孙稷侠决定令大将长期领兵戍守东南地区,保持高压的战争态势。
随后,孙稷侠以大明朝楚国公、天下兵马大都督之身份,在江北这一大片地区建制安徽总兵一职,并以右军都指挥使李定国充任总兵之职,领右军驻防于此,统筹安庆、池州、徽州、宁国、无为、庐州等六州防务;除此之外,孙稷侠还下令将原有的岳州水师、九江水师、鄱阳湖水师,合并为长江水师,擢水战骁将陆从蛟为长江水师提督,听从李定国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