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3章 真相是什么?

法兰西1794 管杀不管填 1566 字 28分钟前

第1003章真相是什么?

那场如惊雷般震撼华盛顿,进而在整个美国社会掀起轩然大波的刺杀事件,随着美国-军警部门调查工作有条不紊地逐步深入,诸多层面的“真相”也如同拨开重重迷雾,渐渐浮出水面。

刺杀英国驻美国公使安东尼�9�9梅里的刺客,确凿无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他叫伯恩�9�9尼尔森,年仅18岁。

尼尔森出身于弗吉尼亚州,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美国家庭,父母皆是勤劳朴实之人,一家人原本过着平凡、安宁且幸福的生活,日子虽不富裕,却也充满温馨。

然而,英国大西洋舰队对诺福克海军基地发动的那次悍然袭击,宛如一场突如其来的噩梦。当战争爆发的时候,尼尔森的父亲正在海军基地做装修工,不幸在这场灾难中罹难。

当尼尔森亲眼目睹父亲冰冷的遗体时,他对英国的憎恶如同疯狂生长的野草,在他心底肆意蔓延,不断滋生。

所以,单纯从情感与动机的角度来看,尼尔森出于为父报仇的强烈目的而采取这般极端行动,似乎有着合乎常情的逻辑。

更何况,彼时英美谈判的结果糟糕透顶,英国方面的傲慢与无理,让美国在诸多关键问题上一无所获,这进一步加剧了美国民众对英国的不满与愤怒。

与此同时,国内反英舆论也在各种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报纸上连篇累牍地报道英国的种种恶行,街头巷尾人们也都在义愤填膺地声讨英国。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尼尔森内心压抑已久的仇恨,如同被点燃的火药桶,彻底爆发,驱使他不顾一切后果。

最终,在那个本应充满祥和与欢乐的平安夜当日,尼尔森怀揣着无以复加的愤怒,毅然向英国公使安东尼�9�9梅里举起了复仇之枪。

然而,整个刺杀事件背后所隐藏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事实上,指使尼尔森刺杀英国公使的幕后黑手,竟是原军情局的2号人物,时任法国圣路易安娜殖民地副总督的穆勒将军。

毫无疑问,在穆勒总督背后发号施令的,不是别人,正是远在巴黎,掌控着法国最高权力的法兰西第一执政,安德鲁�9�9弗兰克。

在安德鲁领导下的法国尚未征服普鲁士之前,法美两国之间本就脆弱的反英同盟关系,便因为美国拒绝偿还波旁王朝时期,法王路易十六对北美十三州提供的,多达上亿里弗尔的巨额军事援助,而受到广泛的质疑与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