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流行

而这存款又是怎么运作的?为什么把钱让人保管,还能从那人的手里收利息?

要知道原来的货币保管商都是要收钱的呀!

为什么那些穿着淡黄色衣服的银行的劳务派遣队伍都说钱在手里拿着自然就会因为通货膨胀贬值,又是为什么给存款发利息的银行能够挣钱?

于是一时奇观。

顾川为了维持目前川水银行的记账能力,被迫选择限制个人服务的滥用。

存款与立马小额取款的人实在太多,又逼出新的规定,限定当日存款不能即日取款。

这是面向公众的业务,也面向商人、家族或企业的业务的不同。

这些规定让聪明人理解到这个货币保管者的能力有限。可越是意识,越是有更多小小的谜团盘桓在有好奇心的人们的头顶,直到那天民间总是戏称之为凹脸商人的人与那自行车的发明家一起宣布了又一消息:

“当日轰动落日城的自行车百万合资,其实是我和银行的一次抵押贷款。我将该项目的一半股券用于质押贷款,换取银行百万投资。因为质押贷款的缘故,银行也是自行车实际的持股者,享有一半的权益。但我理论具有全权,我可以在未来十年优先地、分批地按预定好的价格和利息进行回购。”

顾川和凹脸商人详细地公布了条款中的许多细节。

并且当日,凹脸商人说自己因为资金注重于发展自行车上,将放弃部分股券的追还,银行将具有对这部分股权的处置能力。

这部分股券大概是百分之十,也就是二十张,按照最初他们在公证所报出的价格,这份股券价值二十万!每张都价值一万以上。

而连上贷款的利息,一共价值三十万。

“你觉得最后能拍到多少?”

顾川笑着问凹脸商人。

凹脸商人默然:

“我们做的厂子,现在的规模总共,我也就投入几十万的样子。”

顾川不语,只有凹脸商人的面色越来越古怪,随着拍卖会上一张又一张股券的成交,而逐渐激动到发红发紫,最后僵硬地坐回自己的位置。

最后每张股券的成交价都在三万以上。最高的一张被十万收走,最低的一张也有三万变色石币。

当时,顾川和凹脸商人就坐在幕后。

凹脸商人抿着嘴,质问顾川道:

“这就是明明我们都没有一百万,却要定价到一百万的原因吗?”

假设百分之十能卖出六十万,那么全部的股券足以卖出六百万,已是原来说好的两百万的三倍。

“因为我们卖得是未来啊!何况以一百万为底,人们就会在一百万上开始考虑。他们凭什么知道你投入了多少钱,又凭什么知道自行车的技术价值和牌子多少?”

顾川反问凹脸商人。

“我觉得还卖便宜了哩,也许自行车就像圆塔家族的建筑一样,在落日城的交通上将形成垄断之势,当然要按‘未来’的价值来算。”

这一笔交易缓解了银行的当前资金流之急。

于是人们这才发觉到在落日城中吹起变化大风的自行车与“商业银行”居然是紧密关联的事物,原来,这银行暗中以百分比的形式控制了凹脸商人的产业。这样,那些最富有追求心的人们逐渐理解到了银行基础的运作模式。

吸收存款,然后贷款给商人或企业,从中牟取利息资金,反哺自己的存款事业。

原来还是个当行啊!

但另一个疑问很快接踵而至:

“为什么这银行除却直接取钱外,还推行使用凭证的交易?”

钱的转移不是实实在在的把变色石币从一个人的手里交到另一个人的手里,而是把代表金钱的凭证从一个人的手中交到另一个人的手中。

与德先生分道扬镳一个节气后,顾川和凹脸商人一起走在银行大楼的路面上。凹脸商人就满脸狐疑地问到这个问题。

顾川答道:

“这就在另一维度上的问题了。”

凹脸商人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他冷着一张脸,总觉得身边的这小鬼心底还藏着许多东西没说出来,必然有诈。

“主要是为了推广自己的业务,已经做了好几场大戏,可愿意存款于我这银行的人,愿意用我们凭证进行远程交易的人还是很少,分部也推动不起来。”

顾川平静地说。

他当然不敢说出其中真正的理由,因为这涉及到复式记账法与单式记账法的不同,也涉及到银行与货币政策的更深层的联系。

在未来,这种联系只是经济与金融研究基础,而在这个时代,恐怕还少有人可以一眼看破。

很简单的原理。

举例而言,假设社会上只有一家银行,所有人都把钱存在银行里。

银行借给客户a十块钱。客户a把这十块钱买了客户b的物资。客户b也用银行,就把这十块钱又存到了银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