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元帅已经从军接近半个世纪,几乎见证了不列颠在这段时间内的所有伟大战役,并且他还曾享受过其他人所不曾有过的殊荣——他曾长期担任伟大的威灵顿公爵的副手,用尽自己所能,辅佐这位铁公爵实现自己的毕生功业。而在最后,深得不列颠女王和政府信任的他,成为了英军的统帅,率领大军和自己的盟国军队来到了克里米亚,继续沿着铁公爵的光辉道路前行。
从滑铁卢到克里米亚,从一个小小的尉官到元帅,他的这一生,已经可以称得上是军人的完美履历了。
虽然灵柩因为路面不平而有些颤颤巍巍地,犹如是老人在行路一样,但是整个画面却不乏庄严之感。一群穿着军礼服的英军军官围在这个炮车旁边,沿着驮马的足迹缓慢地前行着,虽然因为连绵的战事,他们都显得有些疲惫憔悴,不过此时他们的神情却十足的肃穆,以最大的诚挚护送他们的总司令离开战场。
对于死神来说,这不过是他在这场战争当中接收的一个新的祭品而已,虽然年纪稍微大一点,但也没有什么奇怪的地方,他已经接收了成千上万的魂灵了,不会觉得多一个有什么出奇,可是对英法联军来说,他们失去了一位统帅,一位仅凭自己的履历和威望就能让所有人肃然起敬的司令官。
炮车缓缓前行,离港口越来越近了,无数官兵跟在了它的后面,犹如是朝圣的队伍一样,人人沉默着,有些人甚至突然痛哭了起来,显然还没有接受这个现实。
骑着高头大马、一身军服,手中拿着元帅权杖的法军统帅特雷维尔元帅,就在这支队伍的最前方,此时,他的神情和其他人一样肃然,阴郁地看着载着灵柩的炮车滚滚前行。
身为元帅,他自然要比别人想得更多。
虽然他之前从未和拉格伦元帅照面过,但是当两个人第一次在加里波利见面之后,元帅立刻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然,那时候并不是特别愉快的印象。元帅对他语调尖刻,略带着一种不列颠人的傲慢,虽然特雷维尔元帅当时有些生气,但是他也明白,对方这样并不是有意针对他,只是为了体现英国军队的主体性而已,就连他自己也是刻意如此。
在两个人互相交锋了一次,确定谁也不能奈何谁之后,那种尖刻的讥讽就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军人的互相尊重和一种互相经历过那个伟大时代的将军们之间的惺惺相惜,而那时候,在多次的合作当中,两个老将军之间终于有了友谊。
他们年轻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过有一天自己能够成为自己国家最为显赫的军人,国家会将自己最庞大的军事力量交给自己,那时候天上的明星太多也太耀眼,以至于没人会相信自己有一天能够承继他们的事业。
可是他们终究做到了这一切,回想当时,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带着这种莫名的自豪感,他们一起筹划着两支军队的行动,并且志得意满地看着在自己的指挥下,联军节节胜利,一路推进到了塞瓦斯托波尔的城下。他们都知道,这里将会成为他们一世功业的终点,他们将会在这里得到虽然比前辈们逊色、但也足以名垂青史的勋绩。
可是,命运却在最后一刻作弄了他们,在俄军对巴拉克拉瓦的进攻当中,虽然拉格伦元帅带领英军勉力击退了俄军,但是在战争当中却犯下了十分遗憾的大错,最终断送了不列颠一支声名赫赫骑兵部队。
骑兵旅残存的士兵们回到了英国,而这场战争的一切也随之被舆论所审视,接着就是铺天盖地的质疑和批评,他为这场失误所付出的绝不仅仅是部下的生命而已,还有他几十年来所积累的盛名,而这正是这位老元帅所绝对无法接受的结果。
也许从那个时候开始,这位老元帅就已经做出了一个决定了,他不想要就这样回到英国,然后面对别人对自己的质疑,哪怕这种质疑根本无法实质伤害到他,也绝对是一种无言的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