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来,简化了官僚等级,并且增强了事务性,而且将一些在实务中意义比较小的单位剔除,无疑是一个非常积极正面的改革。但是各官员们还是对此极为震动,虽然官名很多都没有变化,可是显然他们的地位和权力都出现了不小的变化。只是官员们并没有什么置喙的空间,他们可以指着唐人的鼻子大骂,而唐人却理也不会理他们。
爱做就做,不爱做就滚,就是这么简单。
袁守侗已然锁定了唯一的一个正一品职位,虽然他背后攻讦不少,但大部分人还是羡慕的。而剩下的六个殿阁学士,从一品的职位显然也很受官员们的追捧,一些资历足够的官员开始想办法,怎样获得殿阁学士的职位。比较有希望的是蔡新、梁国治、王杰、嵇璜、董诰等人,这几位都担任过军机大臣,或者即将担任军机,资历和能力都不缺乏。而且,这几位也都没有想不开,去南固威岛种田开矿,所以这四人几乎一定可以得到殿阁学士的官位。这样一来,还是差一个大学士,刘墉的机会就比较大了。
由于殿阁学士跟八部八院的尚书和国卿分离,把梁国治、王杰等人提高到次辅次相的地位,就不会再任尚书等职务,而原本满人官员已经都离职,那么八部八院的尚书和国卿几乎都空出来了。这就给了一大批原本职位相对较低的京官机会。
实际上,这个朝廷并不是完全没有满大人的,地方上还有大量的满人总督、将军和巡抚,为了尽快地完成嘉庆对于帝国的全面掌控,所以他们会继续留任,甚至永琰还会下诏,用一些高位来劝他们来京任职。在八院八部的十六阁臣中,至少有三席是留给满人的。
有人倒是提议,把桂林、萨载、巴延三等满人封疆大吏,诱骗入京城,然后把他们也全都送到南固威岛去。显然这样的手段不利于新朝廷控制帝国,而进而导致大唐不能更快地控制清帝国。
归根结底,杜鹃计划从来就不是一群愤青皇汉不远万里跑来清国,推翻野猪皮,然后恢复汉人统治的游戏。杜鹃计划的核心是维护大唐利益,通过变相控制清国,以获得稳定的移民来源,发展建设大唐这个国家。同时,打开商贸局面,获取清国市场,一方面用商贸获取暴利,另一方面则用廉价优质的大唐商品,瓦解清国的小农经济。结局是,大量的小农破产,社会处于动荡和变革期,新工业、新思想都会喷涌而出,而坐在这个火炉上的是大清朝廷而不是大唐政府。骂名由野猪皮来承担,然后由大唐推动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待时机成熟的时候,下山来摘果子。城头大王旗帜一扯,清就变唐了。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白南不知道会多久,快的话十几年,慢的话二十年三十年都有可能,总之在他有生之年,一定看得到就是了。由共和国诞生的白南,从来都具备我党那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计算和耐性,为了实现一个伟大的目标,他可以一步一步地走。现在这个初期,他需要做的就是立起一个不那么落后,还受自己隐性管控的大清朝廷。
第296章 新朝新体(中)
新朝廷八部八院的事务专业性大大增强了,这就要求经学出身、研究道德文章的官员们,必须对自己所管辖的实务,有充分的了解,户部的有新的户籍系统和统计方法,工部的有各种营造和工业的发展了解,漕部要懂得治河与灌溉水利,农部至少要懂得天时和因地制宜等学问。
以清代落后的科学和管理知识,显然是不足以撑起这么庞大的实务性政府的,好在白南早有准备,带来了一些材料。这些材料都有浅显易懂的特点,而且白南并没有将一些特别精深和关键的内容放在其中。很多也就是大的框架性的内容。指望户部的尚书学了一个月就懂得了什么先进先出、会计三大报表,那是有些不现实的。但是最少要做到有了解。
按照新朝廷的准备计划,为了弥补新的朝廷体制需要的大量官员,朝廷将开恩科,选贤任能。科举的改革也是极为巨大的,首先取消童子试,所有考生直接在本府进行会试,会试通过后还需进行面试,面试中包括背景审查。会试通过后,便正式授予举人,这个时候,举人老爷们就能够进行两个选择了,一个是直接进入当地政府,成为一名实习公职人员,转正之后属于公员,此时他们没有品级,不过再进一步就能成为从五品的官员。而特别优秀者,可以直接提拔至从五品。
第二个选择,举人可以参加殿试,过程也是笔试和面试,殿试通过者,是为进士,不过名义上不设状元、榜眼和探花。进士直接供职朝廷中央,不过也是从无品级的公员开始做。
另一个重大变化是,无论地方会试还是京城殿试,所有考生必须提前填报自己的意向单位,而在考试的试题中,也会体现一定的专业性。这一点就有些像最早隋唐时期的科举了。不过这个专业考题不会太艰深,而且更大部分上还都是策论。考题会一定程度上仿照大唐公务员考试,涵盖内容比较广,数学一类的内容都会涉及。
通过科举的考生,不一定会分配到自己填报的机关,也有可能直接调剂到其他单位,甚至是去到不同的地方。
这么一来,八股取士等于完全被废除了。对于广大的考生而言,这无异是一个响雷,不过朝廷的决断,他们没有多少权力置喙,想当官就只能适应政策,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