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初来,也不好跟所有人弄僵,表面上还是卖了沈同知面子,对于岑猛没继续追究,这一场风波似乎真的就此化解。广东本地官员,这时也依次过来拜见钦差,迎接钦差进城接风。
两广总督张嵿与杨承祖并马而行,一边叙旧,一边表达了对杨承祖的感激。他的族人还在萧山,如果不是新军驻扎,他的家人也难免受倭寇袭扰。由于家里的书信早就到了,他是整个两广高层中,对于新军战力最为看好的一位。但是这次对佛郎机作战上,这位总督并不是军事主官,真正承担指挥职责的,乃是广东提刑按察使,汪鋐。
汪廉访并没在码头上迎接钦差,据说是忙着什么要事,实在抽不开身。一边的布政使吴廷举则冷哼着“他成天和一群工匠混在一起,鼓捣着什么佛械,连钦差都不肯来迎接,这官做的,也当真是越做越回去了。前者失机败阵之过,朝廷还未降罪,结果他自己不反省,还是我行我素,目无上官,早晚要吃大苦头。”
他又朝杨承祖一施礼“钦差放心,下官定竭尽全力,协助钦差扫荡佛夷。那些粮饷么,我看还是先存在藩库里,不要下发。就算发下去,也落不到狼兵手里,白白打了水漂。下官这段日子一直在筹措粮款,我们广东还算富庶,狼兵开支足以自给,怎么能让钦差出钱发饷?”
他正说着,只听远处隐约传来几声闷雷似的声音,随即就看到硝烟渐渐升起,几名护卫武将提马上前,只待冲锋。很快消息就传了过来,并不是佛郎机人进攻,而是汪鋐试制新式火药出了问题,导致火炮作坊爆炸,大家不必紧张。
第八百三十四章 接风(二)
爆炸的火炮作坊,是广州官府新近成立的,在上次战斗里,官军吃夷炮的亏吃的实在是太大。虽然一炮糜烂十里这种鬼话,不能真的往心里去,但是这种火力上的压制,确实也是官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毕竟官军所乘多为鱼船,没有什么火力能伤到佛郎机船,挨上一炮,船体就要严重受损,这样的仗,打输了倒也不能完全算错。
后来官府从佛郎机人那里招回来几个工匠,他们是跟着佛人制械的,懂得制夷炮夷铳,也对夷船有所了解,汪鋐对这几个工匠甚为倚重,专门筹了款项制械,还亲自上去学习。在大明整个官场环境里,这样的官员绝对算的上异类,几位同僚提起他来,口气里也就难免带上几分轻视与讥笑。
“打仗终归是打人,一味依赖器械,也成不了什么大气。上次战败,明明是三军不肯用命,将官指挥不当,都归咎于器械上,这仗还是要糟。”吴廷举似乎对汪鋐意见颇大,抓紧时间说着他的坏话:
“为了制这夷炮夷铳,花费了大笔的银两不说,也没见有什么成绩出来,这回火炮作坊一炸倒好,什么帐都没了,倒是也不怕人查。有这么多银子,留下来发给狼兵,他们或许就直接杀上岛去了。诚斋兄身为臬台,理应执掌刑名,清理冤狱。结果不是忙于兵备,就是忙于制械,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依旧是巡海道呢。”
广州的军务,从道理上说,确实归巡海道管。可是巡海道只是差遣,不是本官,担任巡海道的,也都出自按察使司衙门,自家老大出来说要抓这个案子,下面做部下的,谁又敢不放了。可是吴廷举似乎对汪鋐这种越俎代庖的行为意见甚大,说的话也确实要命。
制炮制枪,都不是省钱的事,从筹备原料,到制造样品,白银像流水一样花出去。钦差来视察的时候作坊一炸,几乎可以看做是火龙烧仓,就是没事,也容易让人觉得有事。杨承祖也没法断定汪鋐是忠是奸,不过倒是对他亲自与工匠制械,颇产生了几分兴趣。
他之前练新军时,也制造鸟铳,包括后来造大船,仿制洋炮,但都是拨银子下去,至于谁去做,他是不管的。像什么开发科技树种田之类,第一没这个能力,第二没这个兴趣。
像汪鋐这样深入一线的事,他肯定会觉得失体统,再者工匠里也没有美人,有什么意思?可他也得承认,在大明朝做事这么认真的官,确实不多见。再一想到他身为臬台,主动带兵剿贼,对这样自己找事做的官,倒是很有些见上一见的想法。
汪鋐自己在作坊爆炸时,被手下救了出来,只受了轻伤,没什么大的妨碍。总归是得上药调治,来不及参拜钦差,接风酒席就没他什么事。张嵿对于汪鋐倒很是支持,酒席之间还是尽量为他说着好话,表示上次的战败并不是汪鋐的责任,如果要追究,也是自己的过错。制炮制枪,也是自己同意的,并且以汪诚斋的为人,不可能贪墨掉那些钱款。
沈希仪则趁着敬酒的当口,先是向杨承祖请罪,后又主动分说道:“岑猛这个人,素来桀骜,朝廷确实要对他早做提防,免得他日真的生了什么不测,反倒是手忙脚乱。他在田州穷兵黩武,还收容了不少江洋大盗,又攻打周边的泗城、龙州、镇安,闹的很不成话。依末将愚见,此人久后,恐为广西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