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页

他语重心长的劝解着,确实是想要将事情做的圆满的态度“其实家父也一直想着平抑粮价,为这些百姓求个活命。只说一句最实际的,这些人吃不上饭,是要造反的,眼下北虏在外,京师不能乱,所以老百姓的肚子牵着家父的心,这一点还请世兄放心。户部那边,家父已经在催,而且动手抓了人,肯定会放一部分太仓米出去。不过价格不能放的太低,否则一放出去,就被那些粮商吃进,就像沙子吸水一样,什么都做不了。我跟你说,那些所谓的难民里,其实很多人身上是有钱的,让他们拿钱出来买粮,也不为过错。再不行,可以去帮工么,不管是修城墙还是帮着抬东西,都能换口饭吃。实在干不动又没钱的,朝廷也有粥场,几条路一起走,局面不会乱。”

红牡丹嫣然一笑,适时插口“杨公子,听你这么一说,倒是安排的井井有条。不过那些粮商,难道就这么逍遥下去?”

她的模样生的虽然不及如仙,但也得算佳丽,不过年纪过了二十五,就只能去做老保。杨慎自己也是个流连花丛的,不过他喜欢的都是十三四岁的妙龄女子,像这样的老纪,他只有敬谢不敏。

但是他也得承认,论青春靓丽,这个女子是不行了,身上又穿着家人的服装,打扮上就显的不漂亮。但是举手投足间的成熟气质,倒也有一番风味。

他身为相府公子,涵养功夫是有的,并不会因为对方的身份,就看不起,相反表现的倒是拿红牡丹当做和自己平等论交的人看。点了点头:

“这位姑娘说的是,这些粮商,也不能真让他们肆无忌惮下去,该给的警告肯定要给,一些该说的话也要说,甚至还要罚他们。粮商那边愿意拿出一千石粮食出来赈灾,再拿一千石粮食捐给朝廷,至于米价上,也会让一让,至少今天不会再涨。不过这种事,大家各退一步,该放的人要放,而且杨世兄的条件,说实话,未免太苛刻了。”

以杨慎的身份和名头,出来谈这点事,其实得算是牛刀杀鸡。再加上,开出的条件已经算是优厚,足以让杨承祖交差,剩下的就是大家各退一步,皆大欢喜。至于京师之内,有多少人会饿死,有多少人会卖田,连内阁首辅的公子都出面了,一个小小锦衣指挥使,便不敢再操心下去,否则就是不知轻重。可是接下来的发展,却是让杨慎大为吃惊,局面彻底超出了他的预料。

第六百四十八章 杨慎登门(二)

杨承祖对杨慎很是客气,不过态度上,也格外的坚决,竟是连一点让步也不肯做。

“杨兄,小弟的意思,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他们有十二个时辰,调动粮食、资金、人力,十二个时辰后,只要把粮价维持在鞑子围城之前就好。说实话,虏贼围城前的粮价,粮商一样是有的赚,无非就是赚多赚少。我承认,再让他们捐粮食,可能这次他们会赔本。可是眼下是什么时候?虏贼围城,有人在卖命,有人在流血,让他们出点钱,赔些粮食,难道不是天经地义?大家都在困难的时候,他们凭什么能继续发财?没这个道理。杨兄是读书人,知道的道理比我多,子曰诗云什么的,不知道什么道理是支持他们永远赚钱的。”

杨慎的脸色僵了僵,在他看来,粮商退到这一步,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事实上,如果不是杨廷和从中斡旋,罢事已经开始了。能够做到这一步,是粮商们给首辅面子,杨廷和又希望把事情做好,把面子留给了杨承祖,没想到他居然不领情,反倒是直接拒绝,这就让人有点难以容忍。

“杨世兄,你的道理我也能明白一些,不过……我只能说,杀头的生意有人做,亏本的生意没人做。这种话说来确实有些不合圣人之道,可是我们面对的就是这么一群商人,没办法。眼下虏贼围城,城内这么多百姓,要的就是个安定,其他的事,都只能放一放。事实上,如果不是家父从中争取,京师各行联手罢事已经开始。你说的很对,他们就是在囤积居奇,可是这没有办法,每一个灾年都是如此,这就是商道的根本。”

杨慎又将语气缓了缓,尽量把身段放的低一些“承祖贤弟,那些粮商,其实倒也不是真要饿死人。死人多了,民变一发生,首当其冲的就是粮行,他们也不想的。所以他们会开粥场,吊住这些人一口气,保证乱不起来。主要的目的还是收一收地,九边的军食,其实也要依靠这些粮商输送,让他们得点好处,也是没办法的事。总比他们真的罢事,导致百姓有钱也买不到东西要好。再说所有商号同时罢事,这代表这多严重的后果,请贤弟三思。”

杨承祖朝着红牡丹一笑“牡丹姐,把另外几个姐姐请来,这些事,你们比我清楚。说给杨公子听一下。”

红牡丹不多时,就领了六七个女人进来,这些女人中有的是与她同样出身的清楼女子,有的则是杨承祖在安陆买的大户人家的闺女、媳妇。

这些人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成了杨家的奴仆,而自身的数算或是管理方面的才干被杨承祖发掘出来,现在都在府里担任了管事之类的差事。包括王府的那两位宫女,司琴、司棋也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