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孟子“民为贵”的思想,还是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这种追求真理,追求义的思想,都绝对值得人敬佩。
“如此开明的思想,真的是被许多后人所诟病的儒家么?”
这一刻,陈旭有些迷茫了。
如果儒家思想,真是按照方攸所言这般,那么这种思想绝对是华夏民族的精粹,而不是什么糟粕。
其实陈旭有所不知,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种说法,完全是后世之人曲解儒家思想罢了。
这些话,根本没有出现在儒家理论之内,而是由孔子的一番言论演变而成。
原文乃是: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
乍一看来,这句话也的确是要求臣子忠于君主,然而前提却是君主以礼待臣子。
孔子把“君使臣以礼”放在最前面,言下之意也就是:君若使臣不以礼,则臣事君不以忠。
君臣之道乃相辅相成,不可能是臣子单方面付出忠诚,而君王却没有给臣子应有的尊重。
不仅是孔子,孟子也有这种思想。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以上的那句话,正是出自孟子之口。
事实上,汉代名士以及武将,几乎也都秉承了这种思想,这种精神也一直在汉代蔓延。
如果君主厚待臣子,而臣子却背叛君主的话,此人必会遭到天下人的口诛笔伐。
与之相反,如果君主寡待臣子,臣子为此转投他人,却根本没有人会说些什么,反而会称赞此人有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