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点上,他跟苏牧有着如出一辙的倔强,这种拼命的工作态度,也使得他无论在杭州还是江宁市舶司,都不声不响积攒了大批的支持者。
除了赵文裴和刘质等起于微末的死党之外,还有范文阳等一干朝中骨鲠正直的文臣,极其看好苏瑜,隐约将苏瑜当成了接班人来培养。
而苏瑜在河北赈灾的表现,也使得这些人心服口服,甚至于一些平素里常常以资质浅薄来攻讦苏瑜的人,今次也都衷心地为苏瑜说好话。
李纲也是个臭石头一般的诤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否则他也不会掺和这档子事,弄不好可是要惹一身骚的。
可一旦决定参与,他就很快投入了角色,赴任的仪仗才进入大名府境内,他就已经带着亲随,脱离了队伍,深入到灾区,进行实地调研。
因为他坚信,只有体察民情,才能够做出最正确的决策,而正确决策的标准,就是与民于惠,急百姓之需,这才是正确的决策。
这段时间他也是见识了灾区的混乱不堪,除了饥荒之外,最大的困难就是贼患,而赈济的最主要阻碍,也是贼患。
虽然北伐使得国内财政吃紧,但有鉴于河北灾荒已经刻不容缓,朝廷还是勒紧裤腰带,拨付了大批的赈济粮。
不过这些赈济粮只能从江南湖广等地调拨,虽然借助漕运十分便利,但终究还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最后还是苏瑜提出了利用市舶司的渠道,将江西安徽等地的粮食,通过海运,既能够省时省力,又安全无忧。
粮食的运输问题确实得到了解决,但这些赈济粮投入灾区之后,却是连水花都扑腾不出一星半点。
除了官员的层层盘剥扣留,以及地方官府的贪墨之外,更大的阻碍便是四起的盗贼乱军。
这些暴民和叛军几乎把持着流民潮的地下世界,只要有赈济粮到手,他们必定会第一时间从流民的口中给抠出来。
如今贼患越发势大,他们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个抢劫粮道和运粮队伍的机会,想要赈灾,先要平叛扫寇,已经成为了赈灾官员的共识。
对于平叛,朝廷已经给出了具体的方案,大军也已经抵达大名府境内,这些都是苏牧可以关心,却又无法左右的事情,有苏牧坐镇,他也不需要太多的担心。
他的重心都放在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上,这么久的民间行走,也使得他见识了比杭州之时更加惨淡的场景,他越发感受到自己背负着的使命。
而且他还遭遇过数次的暴民冲撞,若非石有信的龙扬山高手以及皇城司的暗察子保护着,苏瑜也是脱不了身。
不过让他感到有些奇怪的是,这些个叛军在最近一段时间,却是诡异地安静了不少,也不知是否在筹谋着更大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