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话既然已经说到这个份儿上了,是勋正好趁机把底儿再交得透一些——因为某些事情,他还需要荀氏的支持和帮助。于是再凑近一些荀攸——两人的脸都几乎要贴到一起了——低声在对方耳边说:“祸兮,福之所依,吾等爱以德,乃可缓其欲也。”
荀攸微微一皱眉头:“愿聆高论。”
是勋竖起两枚手指来:“九锡事,虚也,暂且不论。即封藩建国事,勋有二言。其一,勋欲更官制久矣,欲利其器乃可善其事,使国大兴。然官制不可遽改,既建公国,即可于国内更始,以为天下之预也。”我打算把新建公国当作官制改革的试验场,你认为如何?
荀攸点一点头,心中不禁赞叹道:是宏辅所见甚远也。我们还在研究该怎么拦阻这事儿呢,他看清了压根儿拦不住,就开始往日后去考虑啦。其实我和文若叔父也都有改革官制的想法,只是一则想法还不成熟,不敢直接动手,二则恐怕牵涉太广、影响太大,阻力也必然不小,所以想等天下彻底平定了再说。如今若能在新公国中试行一番,倒是个不错的主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变坏事为好事了吧。
接就问:“其二何也?”是勋说我考虑的第二个问题嘛——把曹操这新公国封在哪里,领地多大为好?你们研究过这个问题没有?
你别说,荀氏叔侄倒还真的探讨过这个问题,总觉得要么不封,真要封国,曹操的封地绝对不可能比诸侯王小喽。诸侯王之封,是为王国,就行政区划而言,等同于郡,可以简单地说,诸侯王的封国为一郡,那么曹操就得好几个郡,甚至一个州啦。至于地方,不可能距离许都太过遥远,当然也不能就在许都边儿上,河北之地,或者河东之地,应该比较合适。
他对是勋这么一说,是勋微微摇头:“非宜也。”
第十八章、光禄新丞
在原本的历史上,建安十八年五月,汉献帝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曹操为魏公,都于邺,以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钜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作为魏国的领地。
好嘛,这一魏公,等于十个诸侯王。
冀州本为大州,中国播乱之际,士人纷纷逃离畿内,四外迁徙,冀州算是距离比较近,土地又广袤,很容易就膨胀起来的好地方。袁绍据之,乃能一度雄于天下,曹操得之,就此宝爱得不得了,死死抓着冀州牧这个头衔不肯撒手。你说他都做到丞相了,还兼冀州牧,象话吗?
可是不象话的事儿还多了去了。建安十七年,曹操把河内三县、东郡四县、钜鹿三县、广平一县、赵国三县,一共十四个县,全都给划入了魏郡,就此把魏郡造成空前绝后的全国第一大郡。为啥这么干呢?因为他冀州牧的治所邺城,就在魏郡之内……
然后到了第二年年初,下诏重新划分各州,恢复传说中的禹贡九州。名义上是为了复古,其真实目的是为了扩大冀州的范围——因为古九州是没有并州的,并在冀内。
明代张燧就说:“三桓讽鲁作三军,合《周礼》矣,其志乃欲卑公室而夺之权。曹操讽汉复九州,合《禹贡》矣,其志乃欲广冀州而益其地。凡奸人欲济其邪谋者,未尝不引经术也,况鬼蜮如操耶!”
于是等到建立魏国,直接割了新冀州的一半儿土地给曹操,郡数凑了个整十,比老冀州还多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