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页

汉魏文魁[校对版] 赤军 2739 字 2022-10-20

众人听闻,都心说这话未免太扯了。你说啥,炎刘之德已然深入人心,再不会有人反叛了?那董卓算啥?李傕、郭汜算啥?你才帮忙曹老大剿灭的袁氏、公孙氏,又算什么?只是这话虽然人人都不以为然,却不好明着驳。炎刘失德,群雄并起,改朝换代的风潮一浪接一浪——道理没错,谁敢在大庭广众之下直接说出口啊?

所以是勋这话,虽然同样堵住了众人之口,但却人人撇嘴,无形中就把他低瞧了三分——洗地洗成你这样,也算奇葩了吧。

倘若是勋就此收篷,他即便打赢了,声望也难免会下跌,郗虑在旁边听得直起急。正要以目示意是勋——你这话说得不好啊——就见是勋又再次举起杯来,朝荀攸一扬:“吾之所言,非妄也,乃有先例。”

咦?众人全都皱眉——你说我大汉朝分封异姓有先例?这话怎么说的……高祖之后,咱封过异姓王吗?或者不叫王,叫公、叫侯也成,然而封藩建国的,有过吗?我怎么不知道啊!

就连郗鸿豫也含糊,赶紧追问一句:“有诸?”是勋点点头:“有。”随即就端着酒杯站起身来,一瞧众人的目光全都落到了自己身上,这才缓缓说道:“甘露二年,呼韩邪朝孝宣皇帝于甘泉宫,孝宣皇帝宠际殊礼,使位在诸侯王上——岂非不王而王者耶?”

这话一出口,辛毗当场就蹿了:“此蛮夷鞑虏耳,安可比附中国?!”是,我承认你举的例子确实存在,但那是外族啊,不是中国人啊,不能拿来类比吧。

是勋把面孔一板:“佐治以为朝廷封爵之重,当分内外耶?此王莽之故智也!”

其实汉朝虽然没有正式册封,但主动承认的外藩国王,除了匈奴单于外也还有很多,就连匈奴的左右贤王也均得以保留了王号。王莽就觉得吧,那些蛮夷鞑虏,还称什么王,叫什么单于啊?干脆把王全都降格为侯,把匈奴单于改名叫“降奴服于”,结果直接酿成了匈奴和西域、西南各国的反叛。在东汉朝,王莽那是一个标杆啊,敢往上凑的人都自然会掉价,所以是勋一说,辛佐治你的想法跟王莽一样啊,辛毗脸色当场就变了。

是勋大可以“啪啪啪”追着打脸,直接把辛毗给打成猪头三——问题打脸虽然爽,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而且真把汝颍派可以争取的人物也全都得罪了,对自己又有什么好啊?辛佐治那后来也是忠心耿耿的魏臣啊,不似荀彧一般因汉而殉,所以是勋的话点到即止,然后赶紧转移话题:“董公仁之言,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勋未深思,不敢妄断。既卿等皆以为建公号为不妥,勋乃有一新意也。”我有全新的想法,你们要不要听听?

荀彧把身子往前一凑:“愿闻宏辅高论。”

是勋环视众人,一字一顿地说道:“可复先周五等爵也。”

第十六章、矢在弦上

关于周朝的封爵系统,后世一直争论不休,到了是勋原本生存的那个时空,普遍认为所谓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都是春秋以后儒家生造出来的,或者起码是经过了加工、修饰的,正经西周时代还并没有那么明确和完善的体系。

查周代(包括东周)的原始典籍和金文,对于各诸侯国君的称呼非常混乱,首先所谓的“子爵”以上,国君都可称某某公,其次一会儿称公,一会儿称侯,一会儿又称子的也不在少数。并且就理论上而言,爵位越高应当数量越少,爵位越低应当数量越多——不可能一国十元帅、十大将、百上将,然后只有二十来个中将、少将的——可是遍查春秋诸侯,传统认为的侯、伯最多,子、男却偏偏少得可怜。

对此当然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仍然认为五等爵制存在的学者也不在少数——就是勋本人的看法,其实西周分封诸侯,本没有明确等级划分。在畿内为王卿士的,以及宋国这样前朝后裔的称公,畿外为侯,侯这个字出自殷朝,指镇守地方的军事贵族。所以作为一种尊称的“公”,大家伙儿关起门来都可以叫。伯即为霸,是对处于关键节点,可统驭多路诸侯的君主之尊称;子为外族依附(如楚子),男则多为附庸(如许男)。

说白了,最初的公、侯、伯、子、男并不成其为上下分明的等级系统,某些为尊称,某些表来源,直到春秋以后,才被儒家(或者也有别的什么家的贡献)给严密编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