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页

天亮后,整个平阳府都动了起来。各县县令和管治安的县尉们,纷纷将从平阳府转来的命令,分发下去,凡是家有十七岁以上五十岁以下人丁都接到命令,立即自备短兵器,父子、兄弟、乡邻,离开家乡结伴赶往最近的集结地,小镇或县城,然后点集完毕后又在各地县尉的带领下,赶往平阳府晋州。

这样的召集令不过是很平常的,每年秋收之后全平阳府的府兵都会集中在一起训练一个半月,掌握基本的作战技巧及军令,然后在寒冬来临时又各自解散,并不耽搁农时,这是农人向朝廷承担的徭役。

只是令精壮们有些不满的是,近两年来,每每在他们意想不到的时候下了紧急征召令,当他们气喘吁吁地赶到指定地点时,大人们挥了挥手又将他们打发回去。

这是折腾,人人都这么想。但是有一个好处就是,当精壮们习惯了这种征召令,也就见怪不怪了,都麻利得很,带了点干粮,拿起自备的弓箭,就出门去了。顺便是官府召集精壮修渠建造,也变得更容易。家中人口多的,却有人想入常备军,混个一官半职。

天大亮时,平阳折冲军府唐校尉就站在了晋州城外。辰时三刻,最先到达的是晋州附近的临汾、襄陵两县的府兵,午时到达的是洪洞、神山县的府兵,到了夜幕已浓的戌时霍州一带的府兵也赶到。但是晋地多山,若是所有的精壮都要抵达,还要明天夜里。

“唐校尉,这次是不是还是要我们再白跑一趟?”有胆大的起哄道,“吃上几顿兵粮后,小人再回家搂老婆过日子?这不是折腾官家钱粮吗?”

“少废话,要你来就来,哪来那么多废话。”唐校尉瞪了那人一眼。

早有识字的军府军士按照名册点集人头,军府里大小军吏被插入来自各地的府兵临时充当各级武官,各有职司分工,各有排头、杂役,分发府库中的长兵器、盾甲、战马、行军车辆、箭矢、帐蓬、旗帜,到了第二天夜里,一支八千人的军队初具雏形了。

虽然这是军事活动,但平阳府自胡知府以下的大小文官们也不敢怠慢,军政分家,他们管不了军府,却要负责为这支临时军队提供所有的后勤保障,否则就会被折冲府告上一状。曾在贺兰山下失去一条手臂的唐校尉,对此感到十分满意,他仿佛觉得自己真的就要出征。

然而这只不过是他的幻想,金戈铁马的岁月已离他而去,这此府兵在有生之年永远也不会被派上沙场,除非是有强敌来攻。若非因为失去了一条手臂,唐校尉还在正规军中。

念及此处,唐校尉带领着八千府兵在雪地里发散着多余的体力,或下马步行,或跃马突袭,忽而一分为二,忽而聚合如墙,进退禁止,看上去个个娴熟无比,然后立在寒风中,高唱军歌:

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

……

第一扎营不贪懒,莫走人家取门板,

……

莫打民间鸭和鸡,莫借民间锅和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