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不离也在城头上高唱着战歌,在熊熊的火光之中,他坚毅的脸上流着两行热泪。他的目光狠盯着护城河外秦九倒下的地方,那里却倒着无数尸首,冥冥之中他似乎仍能看到一个令他仰视的勇士正在那里狂笑着赴死。
第四十九章 燃烧的家园(六)
贵由连攻了肃州城三天三夜,损兵折将却拿此城无可奈何。
他再一次收到了察合台的严厉斥责,这时察合台的儿子拜答儿率领一万骑兵从沙瓜而来,与他会合。这两人在肃州城见了面后,不胜嘘唏,因为他们两人都未攻克一座大点的城池,秦国军民众志成城的抵抗之心和韧性十足的战斗力让他们感到十分气馁。
曾几何时,蒙古军六攻西夏,无论是沙漠中的孤城黑水城,还是沙、瓜从来就没有能挡住蒙古军的进攻。现在这些刚从废墟中崛起的城池,都固若金汤般地拒大军于城外,仿佛都在耻笑蒙古军的无能。
察合台四月称汗后,曾定下计策,兵分三路,他自率主力直经沙漠直捣中兴府;一路由拜答儿率两万军队经畏兀儿地界,过玉门关攻沙州,一路向东;另一路由贵由经黑水城,抵肃州城与拜答儿会合。
察合台的计划虽然足够狠毒,然而却有些破绽。一是神策军出黑水城数百里警戒,又敢于与十倍强敌周旋,而安西军由于曾经攻克过伊州城,所以在畏兀儿地界也广布眼线,这样察合台的突袭效果大打折扣,提前被秦军发现,致使秦国军民有所准备。二是他忽略了秦国上下一心的抵抗之心,尤其是百姓们对蒙古军的残暴仍记忆犹新,他们决不容许不久前的杀戮再一次重演,当他们已经习惯于一个新兴王朝的安定与薄徭轻赋时,任何威胁到他们继续享受这种安康生活的人,都会激发他们同仇敌忾之心。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河西诸郡不再是察合台记忆中的那个河西,一个团结起来的国家是不可战胜的。
贵由与拜答儿两人的部下大多是轻骑兵,缺少攻城的利器,经过连番的血战,损失众多。两人合兵一处,只剩下两万骑军,他们二人一合计,决定按照计划继续东进。他们自从进入秦国地界,一路上从最西边的沙州起,沿途到处是被烧毁的村庄,毁灭的庄稼,那些未来得及逃离的人无一例外地被他们二人杀死,他们将所有的愤怒发泄到俘虏的身上。
浓烟滚滚,不是狼烟,却恰似狼烟,就是抵抗的讯号,就是战斗的号角。甘州(张掖)城已经人去城空,数万百姓早在西凉军驰援西进时,就得到了东迁的命令,所以这座甘州城就成了蒙古军迄今为止所占领的唯一的一座城池,却得不到一颗粮食。而这座城池很快就在冲天的火光中化为灰烬,黑色的烟雾弥漫着天空,几乎遮天蔽日。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匈奴人强大时曾赶走了这里的月氏人,将河西视为其右臂。焉支山下盛产红蓝,匈奴妇人用之为颜料。当汉武帝派霍去病出征匈奴时,曾两次攻掠河西祁连山、焉支山,将匈奴人击败,匈奴人从此“无颜色”。在这一片三面环山的狭长半农半牧绿洲上,隋炀帝在此接见十六国使节,诗仙李白则留下了“虽居焉支山,莫道朔雪寒”的绝句。
删丹(山丹)是隶属于甘州的一个县,已经是夏五月,但县城南边的焉支山上依旧白雪皑皑,亘古不化的积雪,即便是夏天的炎炎烈日对它也无可奈何。
“咚、咚、咚咚……”
钟山寺的方向传来了急促的钟声,僧人们似乎在这一天丧失了平时荣辱不惊的修行成果。这是僧人们发出的警讯,这钟声连同寺外燃烧起来的村庄所升起的黑烟一样,都成为战斗的号角。
一大片白麦地旁,数骑蒙古斥候在田边的官道上疾驰。秦国修整的极为平坦宽敞的官道此时成了敌军纵横驰骋的坦途,蒙古斥候们应该感谢秦国朝廷为他们准备的平路,让他们可以顺利无阻的疾驰。这恐怕是秦王赵诚没有想到的,这官道修得太好了也会有这样的坏处。
蓦然,奔在最前头的蒙古兵胯下的战马惨叫着栽倒在地,那蒙古兵摔出了老远,磕飞了手中的弯刀。其他人连忙勒紧战马戒备,不料胯下的战马纷纷悲鸣着陷入地下,他们踩到了专为他们准备的绊马索、陷阱。数人被陷阱中的尖刺刺了个对穿,痛楚令他们恐惧,个别人运气好点没有被刺中,纷纷大叫着拼命往上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