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哥点了点头。
“千户正是说到了点子上。为此,我家国主向蒙古大汗争取实行赋税采买之制,也就是说我家国主只要上交够税赋,如何收税如何分配土地与牧场,全凭我家国主一句话。这代价嘛,自然是让蒙古大汗满意的银钱。”卫慕道,“这夏国原本并非是一个富裕之国,口多地少,一遇灾年,就指望着去邻国打谷场,或者通过榷场交换。那些膏腴之地,无非是中兴府和灵州这些有灌溉之利旱涝保收地好地方,而银、夏横山一带虽也很不错,但却是四战之地,横山南北两百里之内,以往无论是夏、宋还是金国百姓都不敢耕,除此之外那就是河西五郡了。现在经过这么多年的征战,夏人百不存一二,却成了地多人少之状。我家国主还担心有地无人呢,这真是个造化弄人啊!”
“奈何,中原现在耕地多在豪强之手,而流民四处无地之耕,要是能招流民来我贺兰耕作,那该多好啊。”卫慕又道。
“使者大人此言当真?若是有中原百姓逃难来贺兰,你家国主可授逃民良田?”宋平插话道。
“当然,夏国良田以前多在皇族及权贵、寺庙的手中,现在若是每户授田百亩上好的良田,人丁多,还可以多分一些,即便如此恐怕还有许多田地不得不抛荒,那也太可惜了。总管府总管王敬诚大人还提议将横山及河湟一带的蕃人诸族迁到灵州呢,就是担心蕃人闲散惯了,又不会伺候庄稼,更怕蕃人争勇好斗聚众生事,徒增祸端。”卫慕感叹道。
“使者大人……”宋平好像有些不好意思,“在下是真定府人,您恐怕知道,真定府真称得上是四战之地,民不聊生,都元帅史家父子与金将武仙反复争夺,百姓哪有伺候庄稼地闲暇时日,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在下家中人口众多,全赖在下依军功所获的赏赐,奈何……”
“宋将军得到的那些赏赐,大多都用来接济手下兄弟们了,凭一人之力供养全家大小数十口,想来一定很是艰难。”古哥道。
“莫非将军有意想将家中老小迁到贺兰山下?”卫暮眨了一下眼,“在下本以为将军久经沙场,应是杀伐果断的爽快之人,听你这吞吞吐吐之言,才知将军还是将在下视作旁人。若是将军真有意将家中老小迁来,在下可担保,保准将军满意。”
“还是使者大人爽快,宋某人敬你一杯!”宋平闻言大喜,端起一碗酒敬了卫慕一碗。
宋平这一带头,众人纷纷要求将自己家中人口迁到贺兰山下,卫慕也一一答应。
“蒙各位看得起,称我为兄弟,我卫慕舍出这命来,一定为各位说项。不过,在下有些担心大家这么一哄而上,怕引起小人乱嚼舌头,让诸位及我家国主难做啊,也恐让在下有失信之憾。”卫慕面露难色地说道。
“这有什么?这帐内除了郑奇孤家寡人之外,家家都在燕京质子府留有质子,难道还有人告我等企图谋反不成?”古哥灌了一口酒,不屑地说道,“这嵬名氏还是我等浴血奋战才赶下皇帝宝座地,不封妻荫子也就算了,这个世道之下,难道还不许我等家中老小沾一下光?”
“诸位还是听为兄的忠告,小心一点为好!”宋平道。
“是!”众人都点头称是。
卫慕偶尔透过帐帘一角的缝隙,瞅了瞅帐外的天空,雪下得更大了。
第二十六章 大昌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