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页

耶律楚材从陇山一路行来,充斥在他目光之中的到处都是衰败的情景,倒毙在路边的西夏百姓随处可见,而渐渐浓郁的秋意让这种衰败更加让人觉得萧瑟。

战争总是要死人的,耶律楚材在心中试着用这个理由说服自己,只是这个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大到让耶律楚材怀疑自己活在世间的价值,如佛经中所说的万事皆空一般。等蒙古大汗一统华夏,那就没有了战争,没有了死亡,到时候天下大安百姓安居乐业,耶律楚材又试图让自己相信这个论断。

他的心情是无比沉重的,这让他觉得自己未来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让死者安息,让生者安康,让华夷混一—契丹人耶律楚材可没有什么华夷大防的概念,那时就也没有战争没有争夺没有毫无道义可言的死亡,只是他对自己的这个最高理想实现的可能性第一次有了怀疑。他总是无法理解,这个世界为何总是一治一乱,一个国家在经历过盛世之后总会出现朝政紊乱民不聊生的情景,杀戮难道是一个国家强盛所必然带来的一个结果吗?而受苦的总是无辜的百姓。

“若是真有一个昌盛万代地国家,永远也没有纷争,那该多好啊!”耶律楚材心中这么想。尽管他从来就不相信,但是他宁愿强迫自己相信这一点。

他在抵达中兴府城南的时候,心情才好了起来,因为他终于看到了人——有了些活气。中兴府外,湖泊纵横,夕阳的余辉洒在水面上,泛着金色的鳞光。三五只小船在水面上漂浮着,一人把撸。两人将渔网用力向湖中抛洒,远处的村庄里升起了炊烟。

“湖光夕照,渔村烟柳。”耶律楚材捋着长须,还有些遗憾,“好景致,只可惜中秋刚过,杨柳叶已落尽,人烟也稍嫌不足矣。”

中兴府外大大小小的湖泊众多。当地人用“七十二连湖”来概言湖泊数量,这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党项嵬名氏将此地作为都城,实在是很有道理的。自古以来,这里就是重要地粮农之利。除了土地肥沃适合耕种之外,又因为有古渠可以灌溉,而让这里成了旱涝保收的风水宝地。贺兰山下,黄河北去。有汉唐时修建的汉延渠、唐徕渠,又有元昊时修的昊王渠等大渠,除了这些主干大渠,还有不计其数的支渠、小渠,西夏人对这些水渠都专设专门的管理机构,安排渠主与巡检负责管理,《天盛律令》中规定若是相关官吏管理不当就会被治罪,这让中兴府-灵州平原成为西夏最重要的粮食产区。远处的沟渠之间。无数地精壮正在埋头干活,他们必须在下雪前完成,也因此可以获得可怜的口粮。

在一个村庄的路口,耶律楚材注意到一群人围在一起,只见百姓们将今天打来的鱼虾,小孩挖来的野菜,捉来地野物包括野鼠全都摆放在地上,有主持负责模样的人正在计算着他们一天所得的多少。唐代民间农村百户为里。五里为乡。而宋代始置保甲法,在乡村设保甲。西夏大概也是参照宋国的保甲法。以就近结合为原则,每十户遣一小甲,五小甲遣一小监,两小监为一农迁溜,负责乡村管理。村民正眼巴巴地望着不知从什么地方运来地几车粮食,这个村庄的小监正在极力奉承着送粮食来的一队兵士的领头。那些已经得到粮食的村民们,眼中泛着激动的泪花。

“贺兰国王有令,无论蕃汉诸族人等,原小甲、小监、迁溜等各司其职,各领百姓渔猎、采果实以充当口粮,不得懈怠。所授粮食,必须按每户人口多少分配,不得贪赃枉法,否则一经查实,就地斩首。地无所出,山珍、兽皮、药材、毡毛及丝、绢、罗、麻、白叠(棉花)等织物皆可送至城中换粮食,有艺在身者,铁匠、鞋匠、甲匠、镞匠、皮匠、木匠及诸如烧炭、销金、制桶、印染、裁量以及织户等等,可赴中兴府谋生,中兴府铁工院、木工院、织造院诸院皆需雇佣手艺人,按日给付现粮,欲往从速。”有什长高声宣布道。

“大人,真的有现粮给吗?”有人不敢相信。

“当然,这是贺兰国王的命令,凡是有艺在身者,粮食管够。”什长瞪了他一眼,“你可以不相信我,但不可质疑我家国主地命令和名声!”

“老汉我是木匠,十里八乡的,就我的手艺最好,大人带小人一起去城里吧?”一老汉毛遂自荐道。

“好,老人家收拾一下,我保管你不仅能吃饱,还能接济一下家中老小。”那什长面带笑意地说道。

“我没有手艺,就是有一身力气,大人能否教我如何有粮食吃?”人群中有人问道。

“有力气好啊,总管府就缺有力气之人,总管府有令,今冬明春原有水渠皆要重修,以待来年,山中需有人伐木烧炭或开山采煤采矿,凡是出工不惜气力者,每日可获粟米一升!另招蕃汉弓箭手,组成巡捕队,以维护地方治安。”

“这粮食从哪里来的?”耶律楚材很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