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页

赵诚讨个没趣。他的面前是绵延数里的宫殿,亭台楼阁,在赵诚看起来还是相当有规模的。这是元昊时期在中兴府内兴建地,依深浅有车门、摄智门、广寒门、南北怀门等。最里面的当然是皇帝住的内宫。宫中仍有人躲藏着,见一群兵士来了,吓得四处逃窜,赵诚正好抓住几个太监熟门熟路地带路。

“所有人分成小队,每一间殿堂都要搜仔细了,凡是写字的东西,甭管识不识,都给我取来。一个时辰在内宫与我汇合!”赵诚回头命令道。

“是!”何进、铁穆、萧不离与陈不弃等人领命而去。

赵诚和王敬诚、刘翼直接来到皇帝的御书房。赵诚一屁股坐在皇帝应该做过的椅子之上,说实话还是有些惬意的。

“这是什么?”刘翼好奇地问道,他手中是一个厚厚的蝴蝶装1书籍,“横、竖、点、拐、撇、捺一应俱全,笔画大多十笔上下。四角饱满,字体匀称,通篇看上去舒展大方。这难道就是传说中地蕃文?”

“好看当然是好看,可惜西夏文。我等斗大的字不识一个!”王敬诚轻笑道,他看向立在一旁无精打采的高智耀道,“阁下能否我等解惑?”

“这正是蕃文。”高智耀扫了一眼道,“这是我大夏国朝廷颁布的《天盛改旧新定律令》!”

“天盛年间?那就是仁宗皇帝年间纂修的了?”王敬诚问道。

“正是,这是昔年北王兼中书令嵬名地暴领衔修定的,因为原有的律令有不明疑碍之处,故而称为‘改旧新定’。”高智耀道。他直直地站在一边,惜字如金。

“是否有汉文版?”赵诚问道。

高智耀没有回话。他在一边的书架上翻来翻去,将同样厚地一堆书册重重地“放”在赵诚的面前。赵诚怀疑他是不是以前来过这里,赵诚只是随意翻了一遍,他眼下并没有心思去拜读西夏人的法典。然而王敬诚却是极感兴趣。

“这部律令相当不错。”王敬诚道。

“何以见得?”赵诚道。

“中原金国律法多承自宋法,而宋法又承自唐律。唐人在编律令时,削减苛繁,号称简约,然在施行天下之时。发现律法若是过于简略便会出现难解难明、不详不尽之处。不得不附另文为疏文,后又增令(政令)、格(官吏守则与奖惩)、式(公文程式)及皇帝的敕。宋初在编修《刑统》时,其律条与唐律无别,但后来,皇帝的敕越增越多,真宗时达万八之多,如此繁复,检阅起来自然不便,且易律外生律,让执行者无可适从。”王敬诚道,“我观夏人之律法则不同,它有统一地条目,将律、令、格、式编入律令之中,使得条理清楚、翻检方便,其法高明不止一筹。”

赵诚没有回答,他心中其实很不以为然,这其实就是分层次的条目形式编纂之法,所以他刚翻阅时根本就没在意,王敬诚则觉得很新奇,有大开眼界之感。这在后世多了去了,只是这片土地上的后人们,在国门被洋枪洋炮打开时,才知道有这么个编纂之法。他抚摸着这部象征西夏皇权的律令,感叹古人并非比后世人笨拙,而地处西北西夏文人们,也并不比中原或江南文士差。

所以,赵诚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十分有意义地事情,正如他在西域曾经做过的一样,这在一些人看来相当可笑,甚至他本人有时在想,自己是不是有些沽名钓誉了?如果将来自己能有好下场的话,他希望后人能记住自己,不是因为自己取得什么样的高位。或者亲手杀了什么人,或者自己参与过什么重大的历史政治军事事件,而是因为他是一个文明的保护者与发掘者,甚至是创造者,这也正需要足够地实力才有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