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发生在中国沿海“卖猪仔”,大量的华人被拐卖到世界各地的充当苦力。这些华人苦力惨遭非人待遇,拐匪掠贩人口出洋引起的对外纠纷和社会动荡,有损清廷颜面及其统治。另外,晚清政府派遣的外交官员与海外的华人有了接触,对华侨的富有有了极深印象,并认为可用于中国的现代化。基于此,清廷便逐渐转变过去漠视、敌视华工的态度。1893年在洋务派官员的推动下,正式废除了“海禁”令,此后又制定了不少涉侨政策,申明了对海外华人的保护态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09年颁布的以“血统主义”为原则的国籍法,规定凡是中华种族之人,不论是否出生于中国,都属于中国国籍。而印尼的殖民政府依据出身地原则确定国籍,这样使许多华人拥有双重国籍身份。这样的身份使以后原住民对华人对印尼的效忠产生怀疑,埋下了以后的排华、反华的祸根。

这一时期,印尼华人由于政策的松动使其原本就强烈的对祖籍国的归属感得到释放的空间。另外,华人在印尼被排斥于政治之外,受殖民统治者的压迫。此时中国也惨遭列强侵略。这些使得印尼华人把自身与祖籍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这种背景下,印尼华人对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中华民族自强图存的运动都积极支持。

他们协助洋务官员办实业,提供资金和技术。在辛亥革命中,积极发展革命人员,建立革命组织,宣传革命思想,为革命军捐献巨额经费,乃至直接投身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差不多三分之一是华侨”。

而荷兰殖民统治者对华人和原住民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将华人置于第一等级西方人和第三等级原住民之间的第二等级。将华人作为殖民统治的工具,造成了华人与原住民的巨大分歧,华人被原住民看作“殖民剥削制度的代理人”。历史上多次反华、排华事件多是在殖民者的主导下。而当地华人的地位高于原住民,并且是努力想向第一层的西方人靠拢,对比自己地位低下的原住民疏远。华人的文化、习俗保持中国传统,其行动表现出对中国的效忠,在印尼国内积极的为国内的革命服务,筹经费,发展革命组织、成员。即使是在免于殖民统治保持独立的泰国,也因为对于华人效忠祖籍国而出现了排华浪潮。

而这时空华人在东南亚的地位问题,在林汉这个最大的变数出现后,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1932年发生在旧金山的无差别格斗大赛,当时林汉力挫世界各国的格斗高手,加上后来其吓人的“屠熊杀虎如拾草芥”的战绩,以一人之力,几乎将西方世界用了几百年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对黄种人的“种族优越感”摧毁得七七八。

在那之后,林汉借此战绩,在华侨里赢得了巨大的威望,而后在中共的帮助下,开始在收拢世界各国原是一盘散沙状的华人华侨势力。但由此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令东南亚的殖民者,对华人的警惕性更强。

在那之后,英荷殖民者就开始策划在东南亚进行一次排华行动。

而1935到1936的中国解放战争中,海外的华侨青年响应国内的号召,大量的回国参战。战后,一部分华侨青年留在中国参予新中国的建设,而另一部分返回了原来住地。

这些返回东南亚地区的华侨青年,在中国接受了红色革命的洗礼,回去之后,也带回了“革命的浪潮”和“民族主义思想”。虽然在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人,在出国前接受了中国方面的教育和组织,返回东南亚地区后有意地“表现低调”,但是大量参加过红色革命的青年回到的东南亚的行动,还是令英荷两国更加地警惕。

1939年在欧洲开战前,当时英荷两就准备在这儿再次挑起一回排华浪潮,借此清洗掉不稳定因素。

第346章 欧洲众生相

排华!

欧战爆发时,英国人就首先动手,借助中英互相宣战之机,英国人就首先动手,在东、西马来半岛大肆驱逐华人,到战争结束时,总计有约五十万的华人被迫离开自己生活了几十年土地。

而当时由于中苏德势大,荷兰人担心中国的“盟友”德国人借此发难,当时暂时没有动手,而后随着法国战役法国的迅速战败,看着德国铁骑在西欧汹涌肆虐的场面,又惊又惧的荷兰人也不敢在这个时间点惹事。

《阿姆斯特丹协定》签定后,随着美国和日本的势力也向东南亚渗透,东南亚的局势更加地复杂化。从前“罩着”荷兰的英国战后国力急剧下降,已不能再罩着荷兰。门口蹲着美、日两家一虎一狼,荷兰的日子也是一天比一天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