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页

战至酉时黄昏,清军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萧云贵眼光倒是毒辣,看出便宜来,喝命大炮玩命般的轰击三轮之后,喝命亲卫高举西王大旗,带着四叶山的太平军往下冲杀。

当四叶山的太平军杀下山来的时候,清军终于溃散,向荣见势头不好,在诸将护卫下先往西面湘江逃去,余部清军已经阵势大乱,无人指挥向没头苍蝇一般乱撞,也被太平军驱赶着退往湘江岸边。

各路太平军士气大振,分成数路追杀不止,清军退到湘江岸边已经无路可走,大批的清军被斩杀在江中或是溺毙水中,湘江的水都变成了暗红色,上千具清军尸体飘满了江面。

向荣逃到江边,看到滔滔的湘江水横阻于前,不禁悲从中来,长叹一声便要拔刀抹脖子,被左右急忙拉住,几个清将急道:“军门,我等会水,可负军门渡河!”“是啊军门,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啊。”当下不容向荣分说,一干清将和戈什哈替向荣脱了衣甲,拥着向荣凫水往湘江西岸逃去。

余下清军到了岸边也是有样学样,脱了衣甲凫水逃命,很快太平军追赶上来,不及下水的清军被斩杀殆尽,在水中的也被太平军放箭、放火枪追杀,惨叫声、哀嚎声响彻湘江上空。

向荣被众人护着逃到对岸,衣袍尽湿,盔甲旗号尽皆丢失,回头望去只见自己的部署被太平军堵在江边屠戮,不禁放声大哭起来,跪在岸边不能自立。左右清将和戈什哈也是狼狈不堪,但他们生怕西岸还有太平军追杀,急忙架起向荣便往南逃去。

是役,清军向荣部七千余人在湘江岸边几乎全军覆没,史称湘江大捷,除了向荣等人和一些会水的数百清军凫水逃脱之外,清军都司姬圣脉以下四千余人被杀,两千余人投降,一应火器、军械、粮草、辎重、大炮尽皆被太平军所得,甚至连向荣的家书都被太平军所获,清军可谓败得极惨。

太平军这边也阵亡了一千五百余人,两千余人受伤,当中以四叶山李以文部死伤最重,一千三百余人守山,最后只剩下不到四百人。但却是四叶山的坚守,让其他太平军能及时赶来围歼清军,李以文的功劳却是最大。

当湘江岸边的太平军欢声雷动之时,萧云贵看着满江的清军尸体说不出话来,要将满清推翻,这样的杀戮和血腥也不知还要经历多少,这只是其中的一次战役而已,后面或许还有更加惨烈的战事在等待着他,他萧云贵的运气还能一直这么好下去么?

第一百二十八章 信仰顿悟

大胜之后,太平军忙着抢救伤者,各军抓紧时间休息,翌日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打扫战场。抱着节俭精神的太平军将士们没有放过任何可以收集的东西,火枪、刀剑、长矛、火炮这些武器器械他们当然不会放过,就连清军兵卒口袋中的铜钱也被搜刮得一干二净。令萧云贵高兴的是这一战之后,打扫战场收集到了三千余支完好的各式鸟枪、火铳,各种各样的火枪都有。

为什么一支清军装备的鸟枪和火铳会说是各种各样呢?因为此时向荣的清军绿营兵来自不同的三、四个省,清廷虽然曾今颁布过火枪、火炮营造的官方版式,但按照中国这时候的工业水平根本不可能造出标准化的东西。各省造出来的火枪,管壁厚薄不均,虽然大体肉眼上看起来差不多,但要是用游标卡尺一测便知道其中的差异。火枪管壁的厚薄直接导致吃红粉(即火药)多少的差异,红粉的多少又直接导致了射程上的差异和炸膛的概率。其实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一直到后世七十年代才从美国人那里学到了什么叫真正的标准化。

让有经验的兵卒们试验了几把火枪之后,萧云贵有些沮丧的发现,清军的火枪有好几种口径,甚至一省绿营兵所用的火枪之内也有较大的差异。原本萧云贵想通过发展配置定装纸包火药来提高火枪射速的美梦破灭了,就因为这些靠手工打制出来的火枪管壁厚薄不一,导致定装药量成了空想。这时候只能依靠火枪手的经验对用多少药量来进行判断,否则极易造成炸膛。而太平军自己所造的火炮也习惯在炮身上刻下用药量。例如七十年代,苏州娄门内城河发现一尊太平军铜炮,炮体完整无损,光亮如新,全长1785,炮口直径12,外径168,后身外围1055,炮身上面有双钩阴刻正书“太平天国壬戍拾贰年苏福省造”“重壹千斤”“红粉肆拾捌两”铭文二行,分别说明了制造时间、地点、重量以及火药配量。

萧云贵只能将火枪集中起来,从各军中抽出有经验的老兵和一些有潜力的新兵装备这些火枪,他们需要浪费一些红药才能逐渐摸准这些火枪的脾性。老道的火枪手往往只会装填红药的下限用量,也就是射程上能达到比弓箭远就行,是不会刻意追求射程而盲目添加药量。

除了火枪之外,火炮缴获的也很多,总计有四百斤的劈山炮二十门,八百斤的铁炮十门。最让萧云贵高兴的是红药一共收集到了两万余斤,加上衡州城内囤积的红药,他们一下子有了十万余斤的红药。虽然这些红药的配比威力不大好,但却是太平军急需的。其余粮草、银钱、旗帜、各种清军甲胄、棉衣、辎重也收获颇丰,西殿太平军着实发了一笔横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