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秦国来说,洛阳的得与失决定了秦国的国运。临行前,秦王神色肃穆地叮嘱麃公,他不关心伤亡数字,哪怕拼光这十万大军,只要可以俘虏或者杀死韩王、赵王,麃公就会是秦国的功臣,无论什么药的赏赐,秦王都不会吝惜赏赐。

对韩国、赵国来说,这又何尝不是关乎国运的一战。四面八方的援军正在往洛阳赶来,只要多坚持一天或者一个时辰,一刻钟,援军也许就会出现在地平线,那胜利的就会是自己,之前的牺牲全都会有回报。如果坚持不下去,史书就会有某年某月,秦国奇袭洛阳,俘虏韩王、赵王的记载,如楚怀王一般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不同的是,楚怀王是傻,轻信秦国;韩王、赵王是能力不足,三万大军居然没挡住十万大军的几日围攻。

短短的五天攻城战,秦军就付出了超过四万人的伤亡代价,这也和秦军的战术有关。昼夜强攻不止,不仅疲惫了洛阳守军,也疲惫了秦军自己。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秦军都至少参与了两次攻城,这四万人当中,真正战死的还不到两万人,但伤亡的就有两万多。

洛阳城小,守军可以依赖的屏障就少之又少。所以,和秦军巨大的伤亡成比例的,就是洛阳守军的伤亡。原本的三万守军现在可以拿起武器战斗的不过是一半的数字,更多的人,长眠于这片深沉的土地。

秦军大营里,麃公面带忧色,斥候刚刚侦查的结果不容乐观,野王方向的韩军已经到达了河水(黄河),与自己分拨出去的偏师隔河对峙。相信用不了多久,韩军就会搜集到足够的船只过河。这个方向的韩军,足有两万之数,虽然不足以解洛阳之围,但却可以逼迫自己分兵,而自己一旦分兵的话,洛阳的压力就会骤减。自己之所以猛攻洛阳不止,就是不想给洛阳任何的喘息之机,所以,实际是,留给秦军的时间不多了。

至于南面的伊阙方向,韩军隐隐也有集结的动向。当然,很有可能的是,这是三川郡的部分疑兵。毕竟,宜阳才是三川郡大军云集的地方,自然也是秦军防备的重中之重。麃公最担心的就是洛阳和宜阳方面里应外合,已经成为瓮中之鳖的韩王、赵王逃到宜阳重镇。

还有就是东面的成皋,新郑的援军大体上会走成皋一线,渡过河水(黄河)来支援,现在为止,麃公还没有收到成皋异动的消息。这倒是和魏国传来的最新消息相同,那就是魏王派出了十万大军,以晋鄙为将,包围了新郑。韩国现在是自顾不暇,颍川郡的韩军怕是又想救援新郑,又想渡河增援洛阳,现在正吵得不可开交吧!

麃公望着舆图仔细分析,如今看来,成皋方向是不会有韩国援军了,韩国唯一可以派出援军的只剩下上党、三川两个方向。其中,上党的两万大军已经抵达,如果自己不能借助河水(黄河)这个天堑阻挡住对方的话,那形势很有可能逆转。至于三川郡方向,伊阙方向应该是韩军在这里佯动,真正的来援方向必定是宜阳无疑。这也不排除一点,那就是韩国从南阳调集了大军,只是援军还没有抵达。

时间!时间!麃公第一次希望时间过得再慢一些。往最坏的情况估计,留给麃公的只剩下两天,两天,如果两天拿不下洛阳,那自己就要分兵去应对三川、上党两郡的骚扰,拿下洛阳还要再缓上两三天!表面上看,这没有什么,但实际上,这中间的变数不可估量。现在韩国的焦头烂额,一旦韩国决定破釜沉舟,不管新郑的死活去增援洛阳,那自己的十万大军就很有可能被更多的韩军围困在洛阳这个三面环水的弹丸之地,等待自己的,也只有覆灭一条路了!

第三十八章 新郑之围

韩国,新郑。

十万魏军兵临城下,让承平百年的新郑再次经历了战火。和七年前韩、赵两国合兵十五万攻打华阳相比,韩国的这次危机无疑要严重的多。魏国打着援助洛阳的旗号,顺利通过了韩军的数道防线,不损一兵一卒地来到了新郑城下。

望着车水马龙,丝毫不知道危险来临的新郑,晋鄙暗暗高兴。韩国防备如此松懈,或者说,如此轻易相信魏国,让魏军上下喜出望外。几乎所有的魏军都以为,己方只需要一个小小的冲锋就可以拿下毫无防备的新郑。一份摆在眼前的偌大的战功,让每个魏军的心思都活络起来。

实际上,魏军也是这么做的。被选作先锋的五千骑兵、一万步卒,在所有人羡慕的眼神中,发起了最华丽灿烂的冲锋,也是最悲壮的冲锋。城头上韩军惊恐万分的眼神,城门口商贩、黎庶手忙脚乱的身影,一切似乎都在说明,魏军在下一刻就能冲进兵力空虚的新郑城。

魏军笑得很得意,笑得很猖狂。为了最快地冲进新郑城,冲锋的步卒、骑兵都是轻装上阵,仅有的一千名盾牌手在发现城头的韩军纷纷往内城跑后,干脆扔下了拖累自己速度的盾牌,只带着随身佩戴的长剑冲锋。

八百步,魏军看到的是韩军在溃逃。五百步,溃逃的韩军越来越多。三百步,总算有恪守职责的韩军试图关闭城门。两百步,城头上几乎看不到一名韩军。魏军的心完全放松了下来,不少人开始幻想一鼓作气冲进内城,大杀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