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冉还有幸见到了在其中一个村落教书的士子,攀谈了一番。通过交谈,魏冉发现对方是霸王之道杂之,即主张法家和儒家的学术并用。其人说不得有大才,但稍加磨砺,为一县之令还是绰绰有余的。
魏冉好奇地问道:“我观先生有大才,奈何屈居于此,为一书匠呢?往来皆是白丁庶民,学问怕是不得寸进,大才也不能舒展!”
士子答曰:“(颍川学院)院长曾言,欲要治民,先要近民。不近民不知民何以治民。且夫入仕为官,在乎在王上教化百姓!如今百姓民智未开,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我辈教化百姓自当由孩童开始。且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先生切莫不要小觑庶民的智慧啊!须知官若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魏冉不由被这个道理惊呆了,对方是被洗脑了吗?明明是韩国利用他们士子来教化百姓,怎么成了他们主动要求锻炼自己!那什么舟啊水啊的理论,夏商时期还可以这么说。但如今是君王掌天下之权,庶民都是温和的羔羊嘛!官员们代表王上管理万民,谁敢不听?!你见过一群羔羊推翻一只猛虎?!
“我听说,如今秦王谦恭而礼贤下士,不好专权,喜欢纳谏。商鞅之辈自山东诸国投秦,络绎不绝。先生与其困守于斯,何不西投大秦,早日舒平生之志!”魏冉诱惑道。
这一刻,魏冉已经下了决定,只要对方愿意投靠大秦,自己一定恳请秦王授予他不低的爵位。韩国实在太蛊惑人心了,什么舟啊水啊,简直是悖论!
士子仿佛听到了天大的笑话,回道:“秦国?不去,不去!”
“先生何出此言?”魏冉很是疑惑道。秦国也不错啊!虽然这几年风吹雨打,日子有些凄惨。但毕竟强国的底蕴摆在那里!何况,越是这样的情况,秦国越是需要人才。人才一旦来投,越容易被重用,越容易出头。
“秦国者,虎狼之邦,反复无常!贤若商鞅者,助力孝公变法图强,可结果呢,秦国强而商鞅身首异处,不得善终。楚怀王信秦王之言,入武关而会盟,秦国扣留之,致使怀王郁郁而终。我辈耻于与秦国为伍矣!且夫秦国屡败于韩国,只剩关中之地。韩国乃中原之国,以信义著天下,愈战愈强。何况今函谷闭塞,即使急于求成者想要入秦也不能入也!”
魏冉为之气绝!
第四章 有客咸阳来(三)
魏冉一路过宜阳,顺洛水东行,先是驻足洛阳,再沿着颍水南下,直抵颍川学院所在的阳翟,与诸士子辩驳,后游新郑,等抵达大梁的时候已经是九月下旬。在韩国境内停留的一个月,魏冉也深刻了解了韩国的风土人情。许多以前不成熟的想法在脑海里渐渐成行。
对魏冉的到来,魏国给出的待遇既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上大夫段干崇代表魏王负责接待。身为丞相,如果是赵国的平原君,韩国的张平,齐国的田单来访,魏国负责接待的一定是丞相、信陵君魏无忌。基于这一点的话,魏国的待遇不算高。但考虑到魏冉是秘密访魏,秦魏两国的关系实在称不上友善,段干崇又是魏王的宠臣,这个待遇又不断低。
魏冉自然知道段干崇是负责来试探自己来意的,因此酒过三巡后,不等段干崇开口,就主动说道:“冉此次前来,乃是为秦魏两国大计而来!”
段干崇笑而不语,心里面却是震惊老练的魏冉居然主动开口,失去了谈话的主动权。在双方试探的阶段,含而不漏,引而不发乃是最高的境界。直抒胸臆是不错,但却落在了下风,容易被对方轻视。
出于礼貌,段干崇微微点头,身子前倾,正色道:“愿听穰侯高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