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点了点头,承认了丞相魏冉刚才所说的正确。“太子,你认为赵国此次另有图谋?”

太子柱点了点头,笑道:“父王,儿臣以为,这次赵国出力不讨好地想要联合五国伐我大秦,不过是继续打压我秦国的声威罢了。实际上却拿不到一些好处的。这次蔺相如之所以推动这件事,应该是有私心的。”

“私心?”群臣听后和秦王一样,都很是惊讶。

“这只是儿臣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父王觉得有道理就听听,没道理的话就权当是儿臣说了一个笑话。”

太子柱谦虚起来,秦王揶揄道:“太子,你大胆地说就是!寡人支持你!”

秦王都这么说了,太子柱也就没有再犹豫,言道:“将相和的事情父王很是清楚吧!”

秦王点了点头,这是发生在渑池之会后的事情,当时成功挡住自己羞辱赵王的蔺相如因此而由大夫提拔到上卿的高位。百战百胜的将军、上卿廉颇对此不服,言语间对蔺相如颇不客气。蔺相如不以为意,谦让有加,折服了心高气傲的廉颇!引出了一段负荆请罪的佳话!

“蔺相如此人出身低下,廉颇也是边将出身,不为赵国宗贵所倚重。这样的人,也许可得一时的高位,但却永远不会被赵国上层所接纳。父王您好好想想,蔺相如可有什么交好的宗贵?廉颇更不必多说,心直口快,得罪的人不可胜数。如果不是有蔺相如在身边保着,像廉颇这样的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秦王暗自点了点头,这也是赵国的一个传统。平民出身的,职位可高但名声地位不显。像封君,赵国的封君都是和王室有关系的。就连望诸君乐毅也是名闻天下的名将,才凭借着这个获得君位。说起来,蔺相如的出身甚至还不如廉颇呢,廉颇好歹是良家子弟,蔺相如干脆是当过宦官的宾客。

虽然现在廉颇已经受封为信平君,但这是基于廉颇立下了赵国百年难遇的大功大捷。赵王若是真的敢视若罔闻,怕是赵国的整个平民阶层都会愤愤不平,激起民怨吧!就好比上卿蔺相如,他担任上卿以来,立下的功劳不大吗?不,但他的功劳却不是像廉颇那样,为众人所知。所以,他依然止步于上卿的位置上!

即使他是赵王的心腹,甚至可以和平原君赵胜平起平坐、分庭抗礼,但在民间的地位上,无形中矮了一阶。如果不是出于制衡的考虑,秦王甚至怀疑,依照蔺相如的出身,他会不会昙花般一闪而过。

太子柱观察了下群臣的反应,见没人反对自己,这才继续说道:“出自同一阶层,同样饱受来自赵国宗贵的打压。他们又是一文一武,儿臣看来,无论出于利益的最大化还是为了抗衡宗贵的需要,他们都会选择结盟。这也说明了廉颇一次负荆请罪的演戏之后,蔺相如为何在赵王面前全力推荐廉颇,任命他为主将。廉颇的功劳越大,蔺相如的地位越是稳固。这是一个完美的同盟!”

(实际上,大家所熟悉的名将赵奢在阏与之战名震天下,受封马服君后却从此销声匿迹,再无指挥重大的战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来自蔺相如和廉颇的全力打压!在蔺相如死后,廉颇独木难支,不得不逃离赵国。其中的影响、关键,可见一斑!)

“如今,这个联盟随着廉颇受封为信平君而愈加强大,他们聚集了一批出身寒门的士子官吏,充为马前卒。蔺相如不是周公,他的搭档廉颇封君了,儿臣就不觉得,他不会跟着心动。因此,儿臣认为,蔺相如之所以全力推行这个不切实际的计划,一定是有着想凭借大功封君的野望!若是蔺相如也封君了,他们就有足够的底气和宗贵们抗衡!”

群臣听得有些瞠目结舌,谁也没想到,太子柱能抛出这样的高见。将六国伐秦一事的由来分析地头头是道。秦王明显也是惊喜交加,有子若此,夫复何求!

对于子女的疼爱,秦王向来是不吝惜于言表的,但太子柱毕竟是接班人,年纪又轻。当着群臣的面表扬的话,说不定让太子柱得意洋洋。想到这里,即将说出口的表扬被秦王硬生生压住了。秦王转而疑惑地问道:“太子,六国伐我大秦,乃不自量力!这样的蠢事最大的可能就是无功而返,甚至是被我大秦碰的头破血流!就算如你所说的,这一切都是赵国上卿蔺相如所推动的,那么一件不会成功的事,何谈功劳!蔺相如怎么凭借这个来获得封君的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