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太子然倒是很支持赵、魏、齐瓜分卫国、陶郡的做法。如此一来,赵、魏两国和秦国结怨更深,再拉上一个齐国增加秦国的仇恨值,何乐而不为。齐国南北都是死敌,现在又惹恼了秦国,以后只能求三晋的庇佑了。
想必赵国、魏国也是看到了其中的好处,这才同意齐国加入瓜分陶郡的大餐吧!否则,凭借魏国、赵国如今的实力,完全可以是赵国灭卫,魏国取陶郡。
只是不知道卫国国君在听到这样的消息后,会是什么反应。要知道,前两年魏国还是卫国的宗主国。如今为了利益,魏国上下转眼不认人,把卫国卖给了赵国。这也让太子然更加清醒地知道,这就是战国,为了利益什么都可以出卖。别看赵、魏现在是韩国的盟友,如果有更大的利益,他们也可以转身卖掉韩国。就像现在魏国做的那样。
五天后,卫国灭国的消息就传遍了天下。卫国区区三万大军根本挡不住十万赵国劲旅。陶郡的两万大秦锐士倒是够凶悍,但在二十万魏、齐军队的强攻下,也不过是多坚持了十日就宣告覆灭。
在陶郡城破的这一天,一个小小的城邑也在新郑以南建好,太子然命之曰“汉邑”。这个时候,全天下都把目光瞄向了卫国、陶郡,谁也没料到,这个现在看上去有些丑陋的小邑,将在以后的数十年里散发出那么耀眼的光芒。
第七十六章 公孙操
其实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大地上就出现了麻质纤维纸,但因质地粗糙且成本极高,一直没有广泛普及。直到东汉元兴元年(105),太监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张才变得物美价廉,得到大量普及。
太子然深感如今使用竹简的不便,决定祭出纸张这一“软杀器”。如果说水泥是眼下韩国最重要的军用物资,那么纸张将会成为韩国赋税的另一重要来源。
有了水泥,韩国就可以修建遍布全国的驰道,一旦有任何战事,别处的军队可以迅速支援。相信别国在看到如此大的好处后,肯定会购买。这时,占据主动的韩国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用水泥与别国交换战马、粮食等重要物资。
有了纸张,沉重的竹简将被彻底丢弃。办事效率加快不过是次要的,赚取大量的钱财也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吸引大量的人才来韩。太子然已经想好了,要效仿稷下学宫一般兴建一个书院,培养大批人才,而纸张就是吸引人才来投的利器。
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如何才能死后精神不朽呢?一曰立德,二曰立功,三曰立言。对大多数身怀才能的人来说,立德立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唯有著书立言是最佳可行的。但用来记载文字的竹简太过沉重,无法大规模推广,这就导致有才之士的思想不能为大多数人所知。纸张就可以完美解决这个问题。
在太子然的设想中,纸张必定是昂贵的。不昂贵不足以显示其珍贵,不昂贵无以为韩国发展积累大量财力。太子然打算为每一位来投的学者提供足量的纸张,让他们记述自己的思想主张。这样的“优渥”待遇想必不是多少人可以拒绝的。
想法是美好的,但一切还要一步步来。太子然在汉邑建好后就开始指挥工匠们开始准备造纸。按照《天工开物》的记载,一张纸要经过水浸、石灰沤渍、堆料发酵、蒸煮、摊晒、日光漂白、打浆、抄纸等足足72道工序。用这种工序生产出来的纸只要保存方法得当,可以保存200年不坏,是最常使用的古籍用纸。
接下来是正是造纸了。首先是原料的准备,太子然让人准备了大量的桑树檀木皮、废麻、破布、旧鱼网。本来竹子也是不错的原料,但按照现在的技术,很难成功。所以太子然照搬了蔡伦的造纸过程。
将这些原料放在盛有石灰水的桶中蒸煮八个昼夜,石灰水是碱液,经过这么久的蒸煮,原料中的木质素、树胶、树脂等杂质被除去。随后将原料放入清水塘内漂洗,然后再放进锅里浸石灰水蒸煮,如此反复进行十几天。
随后是最关键的一步,将煮烂的原料取出,放在石臼里用力舂成泥面状,捣烂后的原料用适量的水调配,纤维就会彻底分离并浸透水分。再将这些纸纤维悬浮液倒入纸槽,用细竹帘在纸浆中滤取,纸纤维留在竹帘上形成一层纸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