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在商言商,为了这批钱粮,总督府能给咱们什么呢?
您老也别想着强征,这些可都是滇西百姓活命的口粮,为了能让多数滇西百姓活命,杨家和云南的商户,可是在折本做买卖,一亩地换两担粮,这一担粮往年只值一两银子,如今可是三五两一担啊!
十两银子一亩地,就是在宜良也没这个价格,百姓们拿地出来换粮,总督府是不是也能这么做呢?”
强纳钱粮,林老虎可是在甘陕做过的,杨猛可不想成为被纳捐的对象。
“你们想要什么呢?”
听了杨老三的话,林则徐心里也大致的有谱了,饥荒时节以粮换地,这可是各地的劣绅所做的事情,但在云南在滇西,以粮换地却是实实在在的行善。
杨家和云南商户的所作所为,林则徐也知道,不说不道,只是因为他们给了云南的百姓一条活路,现在他们把主意打到了总督府的身上,所图的无非是滇西的铜厂、银矿而已。
滇西的铜厂、银矿虽说大多废弃,但那些山林都是官府所有,没有总督府的大印,想大批量的转卖铜厂、银矿也是不可能的。
“滇西的矿厂。”
“可以!但税赋要加上三成。所出的钱粮,起码要足够一万人马,三年的花销。”
“赋税免谈,钱粮减半。”
“赋税两成,两年的钱粮。”
“赋税三五年之后再说,毕竟新开矿场,投入不小,大人您征税的话,就会减少滇铜的出产。
在钱粮上我们可以退让一步,八千人三年的钱粮,一年一付。”
“成了!借盐课的那十万银子,你们一并付了,至于赋税,看看铜厂的产量再说,你啊!倒是个做商人的好材料。”
钱粮有了林则徐心里的一块大石也算是落了下来,至于许出去的铜厂、银矿,到时候产量好了再收回来也不迟,这些商人到时候也只能徒呼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