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了两日,糜竺听到曹豹率军从襄贲撤了回来,他已经彻底看清了这些人的嘴脸,心灰意冷地对身边一个名叫徐盛的年轻人说道:“徐州已经没有救了,文向还是赶紧带着家人向南逃命去吧,我已让人给你备足了路上所需盘缠,以后若是有缘,或许还有再见之日。”
徐盛摇头说:“大人何必如此气馁?虽然徐州连失三道防线,看似岌岌可危,然而徐州的兵力损失并不大,曹军连连获胜,如今正是骄狂到了极点,若是大人能将郯城各路兵马组织起来,必能给曹军以迎头痛击,郯城也未必就会失守!”
徐盛,字文向,琅邪莒县人,历史上为吴国名将。他在年轻时因战乱客居江东,在孙权所设的“招贤馆”中被登用,从此走上了一代名将之路。
第三一九章 虎将来也!
糜竺听完徐盛的分析,顿觉眼前一亮,这才知道面前这位平时不善言语的州牧府中小吏竟然是个人才。
糜竺问徐盛:“文向方才所言有理,以你之见,该当如何将城内各路兵马组织起来共抗曹军?”
徐盛思索片刻,回答说:“城中如今以曹豹一方的势力最强,各路兵马想要共抗曹军,当以曹将军为主帅,立下规矩,统一号令,以惩不从。要严查进出郯城的可疑之人,防止谣言散布,祸乱人心……”
徐盛从未统领兵马作战,现在被糜竺追着询问,又不能随便乱讲,只好照着从兵书上看来的内容,说了自己一些看法。糜竺听了之后,心里有些犹豫,觉得以曹豹的能力,将兵权集中到他的手中,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此事,还需我与城内几位大人商议之后,才能定夺。文向既然懂得兵法之道,那就先留下来助我一臂之力,若是事不可为,可以带着家人随糜家同往朐县郁洲山上避祸。”
“卑职多谢大人厚意!”
傍晚时分,郯城北门外来了一群行色匆匆的汉子,被守门的士兵拦了下来。
把守城门的小校警惕地注视着这群身份可疑之人,严厉地喝问道:“尔等何人,来郯城所谓何事?为何随身携带着刀剑?”
太史慈将腰中佩剑取下,交给身后之人,然后上前几步,从怀里掏出两面纯金打制的令牌,在守门的小校面前亮了一下,然后沉声说道:“看清楚了么?这是郯城刘氏和东海糜家的身份令牌!”
把守城门的小校,正是东海糜家的人,哪里认不出太史慈手中所持信物,急忙一脸讨好地说:“壮士莫怪方才失礼,我这便让兄弟们放行!”
片刻之后,太史慈带着几十个随从进入郯城。
昏黄的油灯之下,如坐针毡的糜竺长出短吁,到现在也不知道该如何对抗已经渐渐逼近郯城的曹操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