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九章 骨子里,根生地固的东西

一起被送来的,还有三百两银票,和一封信。

家里就三水读书识字,那信,自然是由三水来看。

信中,杨启忠把如今百姓苦疾,写得悲悲凄凄。又重笔大墨的,把南图岭皇朝批判的一番。

其中意味,如壮士悲歌。

整整的三页纸,锐利的不止是笔锋,更是言词。

信中还提到,这三百两银子,请他们代他,为需要帮助的人,给以帮助。

这倒是李三水意料之外的事。

毕竟,如今大难临头,还有这般情宜的,实属少之又少。

就永来镇,便卖家产举家迁徙的,不在少数。

他们,在别处有宅子,有产业,却从没想过,为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一丝温暖。

仅仅避祸不急。

再有,像刘育山这种,商人言商,趁火打劫。

也就是碍于督抚董吉人的脸面,拿了几千两,助董吉人赈济灾民。

如果不是董吉人,他刘育山会舍得拿钱出来?李三水只用想的,都觉得这只会是个笑话。

信看到最后,让他更没想到的是,最后一段,是对郑家的惋惜。

其中言语不难看出,杨启忠与郑家,定为深交者。

不然,也不会冒着犯与叛国者有来往的罪名,说出这番肺腑之言。

最后的最后,李三水眉头深皱。

杨启忠因没能帮到郑家而愧疚?不!杨启忠这几话,是在道歉!!

思量过后,他把信,让大哥拿去给了大嫂。

长叹一声后,目光看向窗户外,尽洒瓢泼大雨的天空。

眸色渐深,心里有了盘算。

……

信到林楚楚手里的那天晚上,林楚楚一晚没睡。

不停的重复着,看信,看李大石,最后抚着自己腹部。

她知道,这个孩子,不仅是大石的心尖肉,更是李家人的心头爱。

最后,把信纸点燃,看着纸页,在手指间化成粉末。

孩子不能不要,郑家的仇,也不能不报!

……

次日一早,林楚楚开始忙活起来。

先是安排起大石和叔叔们,收拾妥当,搬去了杨家的宅子。

李大石挑着担着过来的时候,一推大门,四人个大活人跪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