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长卿提笔,写下一字,让书童举起来给众人观看,并问道,“此为何意?”

众人抬头看去,皆皱眉不语。这是何题?大大的纸上只有一个“二”字。

这题目也太难了吧,古往今来,多少名家名篇,如何能记得这单单一个“二”字?

宋祁孟低头思考片刻,豁然开朗,朗朗回答道,“先生。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

崔长卿不动声色,但眼神却透露了他内心的欣赏,“哦?此为何意?”

余下众人在宋祁孟说出那句论语之时,都恍然大悟。再看回答问题的人,宋兄,宋祁孟是也。难怪,难怪!

宋祁孟接着崔长卿的提问,文思泉涌,侃侃而谈,引经据典,让众人又一次惊叹,崔长卿也不住地点头,嗯,此子不错,文思敏捷,善变通。

观察了宋祁孟一段时日的崔长卿,起了爱才之心,在施院长的撮合下,郑重地将他收入门下,自此,宋祁孟便成了青山居士的得意弟子。

这日,宋祁孟抄完书,沿着书院慢走,锻炼身体,为日后科考做准备。

“宋公子。”

宋祁孟停下来,见到青山居士的书童,叫住了自己,疑惑地问道,“子墨唤我何事?”

“先生下山前,曾关照我告知宋公子,他这月都会待在山下,宋公子文章写好,若有疑问,可下山通知侯爷府门房,先生自会在兰庭湖畔等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