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的别名有:
1.黄耆:黄芪的古称,在《本草纲目》等古籍中常以此称呼。
2.绵黄芪:因黄芪的根质地柔软,呈绵状,故而得名。
3.北芪:主要产于北方地区,如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因此被称为北芪。
4.箭芪:因其根长,形似箭杆,故有此称。
5.王孙:在《药性论》中被称为王孙,寓意其为补药中的贵族。
6.戴糁、戴椹、独椹:这些名称在《本经》《别录》等古籍中有所记载。
7.蜀脂:在《别录》中被称为蜀脂。
8.百本:也是黄芪的别名之一,在古籍中有所提及。
9.百药绵、百药棉:因其具有多种药用功效,且质地柔软如绵,故而得名。
10.土山爆张根:在《新疆药材》中被称为土山爆张根。
11.独根:在《甘肃中药手册》中被称为独根。
12.大抽、二人抬:在《辽宁经济植物志》中被称为大抽、二人抬。
13.大有芪、蒙芪、元芪、红蓝芪、白皮芪、黑皮芪:这些都是黄芪的别名,根据产地、外观等特征而得名。
14.膜荚黄芪、东北黄芪、内蒙黄芪、冲正芪、武川芪、炮台芪、浑源芪:这些名称是根据黄芪的产地或形态特征而命名的。
功效与作用
1.补气固表:黄芪能够补充人体的气血,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预防感冒等疾病。
2.利尿消肿:黄芪具有利尿作用,可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
3.托毒排脓:黄芪能够促进伤口愈合,适用于疮疡久不收口、痈疽等症状。
4.敛疮生肌:黄芪可以促进肌肤的修复和再生,对于慢性溃疡、烧伤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5.调节血糖:黄芪对血糖有双向调节作用,可用于糖尿病的辅助治疗。
6.保护肝脏:黄芪能够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原减少,对于肝炎、肝硬化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禁忌
1.阴虚火旺者:黄芪性温,容易助火,对于阴虚火旺、容易上火的人群不宜使用。
2.湿热内盛者:黄芪具有补气的作用,对于湿热内盛、口苦口干、舌苔黄腻等症状的人群不宜使用。
3.热毒炽盛者:黄芪具有温补的作用,对于热毒炽盛、高热、咽喉肿痛等症状的人群不宜使用。
4.孕妇和经期女性:黄芪具有补气的作用,孕妇和经期女性应慎用,以免影响胎儿或导致月经量过多。
中医药理
1.性味归经: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
2.功效主治:黄芪具有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等功效,主治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证、血虚证、气血两虚证、痹症、中风半身不遂、胸痹等。
3.配伍应用:黄芪常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如与白术、防风配伍用于表虚自汗;与党参、升麻、柴胡配伍用于中气下陷;与当归配伍用于气血两虚等。
在使用黄芪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的不同,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避免自行用药。
《黄芪的食用方法》
泡水饮用
1.黄芪大枣茶:将黄芪60克、大枣30克加水浸泡1小时后,煎煮30分钟,每日1剂,代茶饮,大枣可嚼食。此茶饮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健脾养血的作用,适用于虚劳不足、面色无华、头晕眼花、疲乏无力、气短懒言、动辄汗出者。
2.黄芪补气茶:取西洋参、枸杞子、黄芪各10克,煎水饮用。该茶饮能够益气滋阴、清热降火、消除疲劳、增强免疫力,适合经常熬夜的人群。
3.黄芪山楂茶:用黄芪20克、山楂10克,冷开水冲洗后放入保温杯,用沸水400毫升冲泡,半小时后即可饮用,可反复冲泡两次。黄芪与山楂一起泡茶可加强益气活血的功效,适用于气虚型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病患者,建议饭后饮用。
煮粥煲汤
1.补虚正气粥:将炙黄芪20克、党参10克切片,用清水浸泡40分钟后煎煮取浓汁,再与洗净的粳米100克一起煮粥,粥将成时加入浓汁,稍煮片刻,酌加糖食用。此粥功能补正气、疗虚损、抗衰老,适宜于内伤劳倦、年老体弱、久病身瘦、心慌气短、体虚自汗、脾虚久泄、食欲不振等证。
2.金银粥:把黄芪30克用纱布包裹,和50克大米、50克小米一起浸泡30分钟,然后大火烧开,小火煲30分钟,去掉黄芪包即可。可改善消化不良。
3.蛋花山药黄芪汤:将鲜鸡蛋1枚、脆山药100克切片,黄芪20克用纱布包裹系口,共同放入凉水内煮沸3分钟,倒入搅拌好的鸡蛋液,再次沸腾时加入少许盐和淀粉汁勾芡即可出锅,可改善疲劳乏力、大便稀溏。
4.黄芪汽锅鸡:净鸡1只洗净焯水后,将浸泡半小时的黄芪30克纳入鸡腹内,放入汽锅,加葱段、生姜片、料酒、清水、盐,用棉纸封口,上屉旺火蒸沸2小时出屉,捡出葱、姜,把黄芪从鸡腹内取出码放在鸡上,加胡椒粉调味食用,能益气升阳、养血补虚,用于脾胃食少、气虚乏力、易感冒、血虚眩晕及中气下陷致脱肛、久泻、子宫脱垂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炖煮菜肴
1.黄芪炖牛肉:牛肉切块焯水后与黄芪、红枣、枸杞等一起炖煮,可补气养血、增强体质。